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是“三農”問題的重中之重,破解發展難題、實現農民增收是擺在黨委、政府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祥云縣下莊鎮人多地少的矛盾比較突出,農戶種地不增收的現象也比較突出。下莊鎮在堅持穩定農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和創建農村土地流轉新機制,通過建立鎮村兩級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健全土地流轉有形市場等措施,進一步規范和促進了農村土地流轉,現在,下莊鎮多個村都可以看到通過土地流轉建立的高效無公害蔬菜大棚和農業示范園等農業項目。下莊鎮通過土地流轉,在“一畝三分地”上要做出大文章。
農村土地流轉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村繁榮、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是幫助農民實現“死地”變“活錢”“資源”變“資本”的有效融資方法。創業方能富民,創新才能強農。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為改變農業小散亂,形成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創造了條件,近幾年來,祥云縣下莊鎮以“創業創新、走在前列”的要求,圍繞農民致富、農業發展,創新舉措連連,創業典型頻出,增強了“祥云造”品牌影響力。
近日,記者采訪祥云縣憫農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理、董事長張啟興,他說:“黨的政策好,土地可流轉;企業來服務,規范有保障;流轉方式多,依法與自愿;轉讓加轉包,入股又出租;互換經營權,委托流轉行;合同明權責,程序按規范……”這首在祥云縣下莊鎮老張營村等地廣為流傳的順口溜,真實地反映了祥云縣下莊鎮農村土地流轉的新景象。
時值寒冬,農村田野上萬籟俱寂,天空刮起凜冽寒風,但是當你走進祥云縣憫農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大棚里卻別有一番風味。小黃瓜、小番茄、西瓜、甜瓜、草莓……長得旺旺的,讓你情不自禁地默念著“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我們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意義,其實不僅是我們每年產出果蔬多少多少公斤,每年總產值多少多少萬元。更為重要的是示范園區建成后,帶動周邊農民參與種植,緩和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壓力,增加農民的經濟收益,使當地村民能早日脫貧致富。”董事長張啟興向記者介紹,他們從2012年開始,經過五年多的創建,園內主要以高效生態農業為基礎,仿效國內外成功的休閑觀光農業,建設集農業生產、采摘、觀賞、垂釣于一體的綜合性休閑觀光園。結合區特色農業、生態農業的發展特點,大力推廣應用農業新技術,建設大棚番茄標準化技術展示園,草莓采摘園,休閑垂釣區和農耕文化園四個園區。
刻苦肯吃苦 種菜能致富
近年來,祥云縣不斷加快土地流轉步伐,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同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給廣大農民更多的權利,讓廣大農民真正受益。
現年51歲的張啟興,身材魁梧,說起話來總是面帶微笑,在他身上既有山區農民的樸實、又有現代創業者的睿智。在祥云縣下莊鎮老張營村,甚至在縣城、下莊一提起張啟興的名字,大伙們沒有不豎起大拇指的,都稱贊他是好樣的,不愧是依靠科技種菜致富,且致富不忘父老鄉親,熱心帶領鄉親勤勞致富的帶頭人。自從農村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以來,通過他自己的刻苦鉆研學習,逐漸掌握了種菜技術。2011年12月,他看到家鄉有幾百畝土地這樣荒廢下去實在是太可惜,于是今年初他計劃進行土地流轉,把零散的土地流轉到一起,現在,還成立了一支50人“田保姆”隊伍。這樣無論在這塊土地上發展什么種植,都能體現出規?;材馨l揮它的經濟效益。
在種植大棚的同時,潛心學習,揣摩上級的土地政策,讓農戶明白土地流轉是發展規模經濟的有效途徑。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帶頭成立了祥云縣憫農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按照每年每畝土地承包金1000元的價格,承包了本村村民1000畝土地,十年、十五年*性付清給農戶,與50戶簽訂了土地流轉合同。一是以村民小組為單位,登記造冊,讓每一承包戶簽字蓋章,核實地畝、等級,后統一丈量到戶。二是村兩委發揮協調功能,針對承包地農戶經營田塊分散、面積小,不利于耕作和規模經營的現實問題,以農戶為單位,按照利耕作、便水利,適合規模經營的原則,將土地按照自愿、平等的原則,進行調向分配,這樣各戶的土地由原來的南北種植改變為東西種植。三是召開用地戶和流轉戶會議,動員農戶自發流轉。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采取轉包、轉讓、互換等形式進行土地的流轉,妥善解決規模發展高效農業與用地之間的矛盾問題,將不搞大棚種植農戶的土地流轉出來。四是針對不愿流轉的個別戶,主要是做思想工作,動之以情,曉之以禮,如果就是不同意流轉,也尊重承包戶的意見,暫時不流轉。五是與同意土地流轉的農戶,及時簽訂土地流轉協議書,一式三份,流轉方各一份,村委會留存一份備查。就這樣,土地流轉問題終于得到了解決。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老張營村地處下莊鎮西北角,全村現有總戶數1940戶,其中農業戶1825戶,非農戶115戶,現有總人口7238人,其中農業人口7122人,非農人口116人,現有耕地面積5270畝,人均占有耕地面積0.7畝,是一個人口多土地面積少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大村,全村經濟收入以種植烤煙為主,家庭經濟收入除烤煙收入外,靠外出務工獲取。農民擺脫了承包地的“捆綁束縛”,民間自發流轉土地現象增多。老張營村有50多戶農民將自己的承包地流轉給他人后,進城經商、務工,另辟致富蹊徑。
“我們通過運用農業高新技術、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及采用生物農藥和生物肥料,使農藥、化肥的殘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也就是采用先進的畜禽糞便進行處理,實現‘零排放’,充分利用糞便污進行牧草生產和農田施肥,生態效益十分顯著。說白了就是讓市民買得放心,吃得開心!”張啟興指著一片綠油油的蔬菜園地說,每個周末,總有一些上班族帶孩子過來。在大棚里,全家親自采摘果蔬,親自燒飯做菜,過*痛痛快快的親子活動!
張啟興笑呵呵地說,他們項目區的種子種苗繁育推廣和農業先進實用技術的示范推廣對當地及周邊地區的優質瓜果蔬菜、西甜瓜等產業發展具有良好的示范、推動作用,輻射帶動彌渡、南澗、巍山、賓川、南華、劉廠、禾甸、米甸、喬甸、寅街、紅巖等縣、鄉鎮瓜果蔬菜生產,促進了祥云全縣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提高良種覆蓋率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還通過開展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等技術培訓,提高了農民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升了祥云縣農業主導特色產業的競爭力。
*后,張啟興告訴記者:“祥云紫土田園倉儲有限責任公司設立于2012年5月17日,主要致力于優質苗木培育、蔬菜種植、蔬菜銷售、畜牧養殖,是集高科技有機循環生態農牧漁業于一體的大型現代農業公司,相繼設立了祥云縣憫農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祥云縣云海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祥云縣富祥收種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隨著公司發展和資本的積累,公司總投資4000萬元,其中固定資產已達1000多萬元,土地流轉1000多畝,建蓋廠房6000多平米,架設電路長3500多米,建蓋職工培訓基地及辦公室用房及農家樂休閑園4000多平米,建設冷庫近2000立方米,目前,種植羊肚菌木耳和中草藥育苗基地為發展主體。
解決貧困群眾就近務工
該合作社統*轉土地,按照現代設施農業的發展理念和建設標準,著力完善園區配套設施,引進機械化作業,勞動生產率為傳統耕作方式的30倍以上,土地產出率提高10倍以上。有效破解了農村戶均土地小微零碎、撂荒地不斷增多、勞動力日益老化“三大難題”。在流轉土地中,農民成為流轉土地得租金、園區打工得工資的“多薪”農民。
土地流轉后,成立合作社和農民工培訓基地,為附近貧困戶提供了就業崗位,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增加工資收入。對具備一定創業條件的貧困勞動力,給予免費創業培訓和指導,開展“訂單式”技能培訓,幫助貧困戶掌握職業技能。已解決富余勞動力在基地就近務工100余人,工資性收入每月每人1800元。有效帶動了全鎮幾個村的貧困戶走上脫貧致富道路。
老張營村6組的55歲村民朱家蓮就是受益者之一,她家的2畝多地流轉給了合作社,她再到合作社打工,月薪2200多元,在家門口就能掙錢,還照顧了家中老人和小孩。“我老公也準備回家到合作社發展,全家人就可以經常在一起了。”朱家蓮高興地說道。
張啟興依靠種植大棚蔬菜致富后,還始終惦記著本村困難戶,他自己拿錢為困難戶購買大棚蔬菜栽培書籍,并幫助他們修建蔬菜大棚,在蔬菜生產季節他在搞好自己大棚生產的同時還積極抽空協助特困戶搞好生產管理,幫助他們依靠發展大棚蔬菜產業脫貧致富。
如今,在他的帶領下,老張營村成了祥云縣遠近聞名的大棚蔬菜種植專業村,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