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種糧又苦又累?現在可不是啦!今年我流轉了近200畝地種植水稻,享受全程社會化服務,比起以前自己下田種地,不僅輕松很多,糧食產量還提高了不少。”近日,家住中敖鎮麻楊村9組的村民劉加榮美滋滋地告訴記者,“自從稻田‘全托管’后,我就當個‘甩手掌柜’,收割的時候只管拿麻袋運谷子回家,安逸得很哦!”
就在3年前,劉加榮僅種有10畝水稻。“一到農忙季節,全家人都下田干活,又臟又累還不掙錢。”他說。2015年下半年,正當他想放棄務農外出打工時,中敖鎮采取了全托模式的試驗試點,組織老百姓實地觀看機械化、規模化操作,以及豐收的場景,讓大家真切感受到水稻全程社會化服務的優勢。
“合作社承諾包產量,每畝地產量低于600公斤就賠償,這給不少人吃了‘定心丸’。”和眾多農戶一樣,劉加榮放心地把稻田交給了合作社‘托管’,沒想到不僅省力省錢,還增產了至少20%。
“以前自己種植一畝地需要育苗費、耕田費、插秧費等共計730元,現在享受全程社會化服務只需443元,每畝地節省了287元。”劉加榮一邊掰著指頭算賬,一邊樂呵呵地說。
“除了抽水、補秧等少部分活需要老百姓親自動手做,育苗、耕地、栽秧、治蟲、收割全程機械化操作,還有不少農戶在合作社當‘機手’打零工,坐收谷子的同時還拿工資嘞!”為農戶提供社會化服務的大足區春偉農機股份合作社理事長王太春告訴記者,比起傳統水稻種植模式,全程社會化操作每畝能增產100公斤—150公斤,鎮政府農技人員負責全程監督,既提供技術支持,又保證服務質量。
劉加榮從種糧小戶輕松變大戶的經歷,只是該區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一個縮影。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部署,其中,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非常關鍵。要振興鄉村、發展現代農業,就必須要有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支撐。
近三年,重慶市大足區爭取到中央財政支持的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項目資金達2410萬元,主要用于糧油生產、特色產業全程社會化服務及服務組織購置農機補貼。共實施糧油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3.25萬畝;特經產業機械化耕整5.7萬畝,機械化病蟲害防治3.75萬畝;服務組織購置農機補貼100萬元。
在推動機械化率方面,全區勢頭強勁。近年來,該區水稻機收率、機耕率分別達到92%、*,全區機械化率達52.4%,居全市前3位,助推發展糧油大戶40家,1000畝以上的就有3家;特經產業快速發展,建成10萬畝枇杷基地、近3萬畝葡萄基地、5萬畝蓮藕基地、3萬畝冬菜基地和5000畝雷竹筍基地等。
下一步,該區將加大力度培育、壯大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通過設施設備升級以及培訓服務技能等措施提升服務能力,并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帶動作用,在市場機制基礎作用上,通過政府引導,帶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入,進一步整合資金,加大已計劃宜機化地塊整治,加快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體系構建。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