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黃山市休寧縣通過開展旅游*扶貧示范項目建設,探索旅游扶貧新模式,完善旅游扶貧的體制機制,諸如白際、田里、梓源和里莊這樣一些過去的貧困村、偏遠村、落后村逐漸在鄉村旅游中脫穎而出,并在全縣、全市甚至全省發揮出典型示范作用,綻放出鄉村旅游新姿彩。
從貧困鄉村到美麗鄉村
如今走在休寧的一些鄉村,亂扔煙頭的現象已悄然匿跡,當地的農民和外來的游客都有了保護環境的意識。
前些時候記者在汪村鎮田里村嶺腳村民組張云仙家采訪時發現,身為農村大娘,她有了收集煙頭的習慣。張大娘說,“煙頭留著有用,集兩紙杯的煙頭可以兌換一袋食鹽。”原來,汪村鎮設立了垃圾兌換站,村民家中的垃圾可以變廢為寶,兌換各種日用品。“礦泉水瓶可以兌換黃酒或牙刷,廢舊塑料袋可以兌換衛生紙,這些沒用的東西我們再不會隨便亂丟了,可以拿到鎮里換一些用得上的物品。”村民張順來說。
“垃圾兌換”使廢物再利用,不僅讓群眾得實惠,也增強了村民的環保意識。嶺腳村是新安江率水河的上游,是新安江生態補償核心村之一,當地百姓在發展旅游和建設美麗鄉村的過程中,環保意識增強,美化了村居環境。
在嶺腳村口,一座“紅房子”格外醒目,這是一幢用紅土墻砌成的平房,若不是掛著“公廁”的牌子,還以為是農家樂接待中心。公廁的門上分別懸掛著“牛郎”“織女”字樣。“這個公廁是以前的牛欄改造的,水沖式的,方便干凈。取這兩個名字代表男女也蠻有意思的吧。”村主任張鐵山說罷詼諧一笑。
2017年12月21日,在梓源村,通往村中的道路正在澆筑水泥。陪同我們的是村官大學生程曉興,作為一名90后村官,他來梓源三年,見證著梓源的變化。他說:“梓溪村是一個貧困村(2016年出列)。為了改變村容村貌,村里率先在全市推行墻畫。”如今一幅幅根據豐子愷先生畫作手繪而成的墻畫成為梓溪一景,美化了村容,表現出梓源與眾不同的面貌。
無論是較早發展鄉村旅游的白際,還是后來居上的田里、梓源和里莊,在發展鄉村旅游的同時,都非常注重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村容村貌的整治提升。“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將鄉村旅游、環境整治、傳統*文化納入村規民約中,旅游環境不斷優化,村莊和景區景點面貌大為改觀。”休寧縣白際鄉黨委書記黃俊軍告訴記者。
據休寧縣旅委副主任汪莉暉介紹:“目前休寧縣4個重點旅游扶貧村的‘八個一’工程正在有序推進,共建成旅游停車場10處,旅游公廁6座,開發景點46處,農家樂32家,更新重建旅游標示標牌111塊,聘用導游講解員6名,各村都已編撰了導游詞。梓源、田里、白際、里莊等村游客中心正在改造建設中。”
在旅游扶貧過程當中,休寧縣還注重涉農資金整合。今年來共整合住建、水務、林業、交通、農發、美好辦、團縣委、婦聯等部門資金7800余萬元,用于貧困村、貧困戶生產生活條件改善、收入增加等項目。道路硬化、停車場建設、污水處理、垃圾處理、衛生改廁、古道維修……鄉村的環境美麗了,村民富裕了,村風文明了。
從簡單扶貧到產業扶貧
白際、田里、梓源、里莊是2017年安徽省旅游扶貧村(黃山市16個,休寧縣4個)。這些都是偏遠、空心化嚴重的村莊,比如田里村田里、嶺腳、石屋坑三個自然組,人口1100余人、320余戶,現在還有不到1/5的人口留在村里,多為老幼婦孺。“春節一過,村里估摸只有160人。”村主任張鐵山說。
“旅游扶貧一方面要靠輸血,根本上還需要解決造血功能,從簡單扶貧到產業扶貧。”休寧縣旅游副主任汪莉暉說,“如何破解空心村問題,如何讓更多的村民回來,如何利用當地的旅游資源發展經濟、帶動村民走上旅游致富路,成為當地政府、村民以及旅委扶貧過程中面對的課題。”
據了解,為了幫助這些村子實現根本上的改變,休寧縣完善出臺了《休寧縣產業扶貧到戶項目暫行辦法》,重點對“二茶一花一魚”等種植養殖業和農家樂、電商等發展經濟效益比較明顯的新型產業實施*幫扶,明確對貧困戶經營農家樂的每戶補貼5000元,經營電商網店的予以2000-5000元的財政扶貧資金扶持,貧困戶還可以通過扶貧小額信貸獲得“兩免一貼”貸款,為貧困戶發展提供實實在在的經濟保障。另外,還出臺《休寧縣鄉村旅游扶貧工程實施意見》,支持貧困村和貧困群眾開展鄉村旅游創業就業,分享旅游發展紅利。
31歲的余景霖是嶺腳村村民,同時也是黃山供銷集團的副總經理。近年來,他從一個摩托車修理工漸漸轉變成該村的養魚大戶。“我2004年職高畢業后,在漁亭鎮做摩托車修理學徒,后又到浙江永康打工做生意。2011年,我回到家鄉開始養魚,當時僅投資魚池就花了70萬元。這兩年養泉水魚的大環境越來越好,現在一年能收入20萬元左右,感覺干起來還是蠻有勁的。”說起自己的創業經歷,余景霖感慨萬千。
村民張裕亮同樣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演繹著現代農民的精彩。步入村中沒多遠就可以看到張裕亮開的“枕泉居”農家樂,前院用木籬笆圍起,房前一棵梨樹掛著紅紅的小燈籠,后院用條石做起桌凳,夯土做墻,各色花草點綴其間,好一個漂亮的農家小院。據張裕亮介紹,他為了順應鄉村旅游,不僅建起了農家樂,專門在二樓開辟出6個房間用于接待游客,除了養魚,他還在村中建了一個容納3000多只土雞的養雞場,每年可收入十幾萬元。
梓源村孫香琴的新娘房農家樂創辦于2015年,是以梓源村的新娘房瀑布景點命名,從當初的一年接待不足百人到現在的1000多人,游客量直線上升,年收入也達到了五六萬元,初嘗到了鄉村旅游帶來的甜味。
梓源村書記葉長權說:“作為鄉村旅游的‘后起之秀’,梓源村近幾年依托成立的新娘房開發有限公司,集合鄉村旅游資源優勢,開發出‘新娘房瀑布’‘皖浙古道’‘新娘谷’等‘梓源十景’,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同時結合婦聯‘徽姑娘’品牌,全村黨員干部帶動群眾興辦農家樂,目前全村已有農家樂3家。”
程曉興說:“為幫助梓源村發展鄉村旅游,縣旅委積極協助該村探索實施‘互聯網+扶貧+旅游’發展新模式,借助網站、微信、微博等平臺,發展貧困村旅游產業。與此同時,還多次組織農家樂經營者和有意愿發展農家樂的農戶,到浙江、黃山區、婺源等地學習考察,邀請專家進行集中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技能,充分提升旅游綜合服務能力。”
記者看到,梓源村各農家樂已開設了“農產品代售點”,將貧困戶的農特產品進行統一的篩選、包裝、設計和銷售,幫助貧困戶增加收入。其次為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提供就業機會,如貧困戶葉國旺家,通過聘用其妻子為村莊保潔員來幫助其家庭增加收入;由農家樂黨員戶聘請聯系戶中尚有勞動力的村民從事洗碗、洗菜等基礎性務工,有效帶動群眾脫貧;優先采購幫扶對象汪杏時的農家蔬菜等物資。幫助貧困戶恢復造血功能。
從鄉村旅游到旅游示范
謝正發,是黃山市鄉村旅游界“明星級”人物。從2008年開始,他通過一臺電腦、一個老的供銷社門面、一雙勤快的腿、一種不遺余力的執著,填補白際旅游的空白。
“我2008年創辦白際的*個農家樂,當時只有20張床位,現在白際已經有50余戶農家樂,床位1300多張。白際鄉村旅游充分調動了村民參與旅游的積極性,現在白際的11個自然村落都已經成為驢友旅游目的地,不僅如此,周邊歙縣的獅石鄉、浙江的中洲鎮、榆村鄉的嶺腳村也都全面帶動起來,實現了多贏的鄉村旅游新局面。”謝正發說。
“2014年我剛到梓源村的時候,村里的環境衛生難如人意,但現在許多來過的人*感覺就是我們村很整潔、很干凈。”作為見證者和實踐者,現任市美麗辦副主任、駐梓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胡毅說,“這是發展旅游扶貧帶來的*好處。伴隨著貧困村人氣提升的是貧困群眾思想素質的提升,因為切實享受到了*扶貧帶來的成果,激發了更多的貧困戶通過自力更生、自主脫貧,改善生活的內生動力。真正實現了貧困戶收入增加和素質提升雙贏的鄉村旅游示范效應。”
黃俊軍說,通過旅游扶貧,打造旅游精品點,建設旅游精品線,推介旅游產品,提升旅游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白際生態旅游知名度和影響力,提高旅游收入,壯大特色產業,包括山芋干、筍干等“白際四寶”在內的農產品已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格局,農民增收致富的渠道進一步拓寬,預計今年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500元。
休寧縣旅委主任陳英敏說:“休寧縣在鄉村旅游扶貧過程中大力探索旅游、扶貧融合發展新模式,走出了旅游扶貧新路子。找準了核心優勢和特質,比如田里村和梓源村有效融合了生態資源與紅色文化優勢,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帶動了當地山泉流水養魚及生態農業發展,農民收入結構呈現多元化,增收渠道不斷拓寬。白際村和里莊村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平臺完善基礎設施,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了硬件設施和軟件服務,這些鄉村在發展旅游、產業經濟、環境整治、生態文明、鄉村文化等方面已經從普通的鄉村旅游過渡到旅游示范村。截至目前,休寧縣鄉村旅游累計接待235.12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9.15億元。生態環境全面改善,旅游環境得到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成果逐步轉化為農民的幸福感、滿足感。”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