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擋不住人們致富的熱情。1月2日,記者驅車前往個舊市卡房鎮大黑山村委會,伴隨著淡淡薄霧,蜿蜒的山路兩旁,勞作的農民忙得不亦樂乎,成片的馬鈴薯大部分已經栽種覆膜。“個舊市的馬鈴薯產量高、效益好,如果市場價格為每公斤3元,每0.06公頃地就可收益9000元左右。”同行的個舊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經作站站長楊貴寶說。
精選良種 統一種薯調運
“應用脫毒良種是實現馬鈴薯高產的重要途徑。”大黑山村黨總支書記徐進林說,大黑山村委會是卡房鎮較大的脫毒馬鈴薯種植基地,目前種植面積600多公頃。
“2006年,我們成立了個舊市卡房鎮大黑山馬鈴薯發展協會,由協會統一向村民發售籽種、生物菌肥和地膜。”徐進林兼該協會會長,在他的介紹中記者了解到,協會嚴把質量關,避免了種薯質量參差不齊、品種混雜現象的發生。
“為加快脫毒良種的推廣應用,2016年10月至11月,我們從會澤、尋甸、祿勸、宣威調入二級脫毒種薯5000多噸,滿足了生產示范用種。”楊貴寶告訴記者,大黑山村委會以“云薯304”“云薯902”為示范用種,通過新品種的示范種植,許多農戶對兩個品種表現出較大的興趣。
推廣技術 科學高產栽培
“測土、配方、施肥是實現馬鈴薯高產的重要保證。”徐進林指著大黑山村委會小箐村的一塊高產示范田對記者說:“很多化肥商根據種植區土壤養分情況和馬鈴薯需肥規律,在這里創建高產示范田,為農戶更科學地種植馬鈴薯提供經驗。”
記者站在大黑山山頂,放眼望去,滿山坡的白膜覆蓋,尤為壯觀。“針對連年來嚴重的旱情,我們指導農戶進行等高橫向聚土壟作栽培、地膜覆蓋等節水技術。”楊貴寶說,新技術的示范,使馬鈴薯產量實現翻番,老百姓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也讓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得到了很好的推廣,個舊市項目區馬鈴薯地膜覆蓋率達90%,部分村組如石洞壩、苗寨、小箐、圍墻、塘子邊、中寨等地膜覆蓋率實現95%以上。
“殘膜回收是現在大力推廣地膜覆蓋栽培技術下的殘留問題。”楊貴寶說,殘膜如果不回收,將造成更大的環境污染與農業減產。他呼吁,遏制“白色”污染刻不容緩,須動員各方力量,做好廢舊地膜清除、回收和處理工作。
創新銷售 產供銷有效銜接
“2017年,協會與昆明子弟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產業鏈。”徐進林向記者介紹道,大黑山片區的馬鈴薯淀粉含量高、無病毒、薯形美觀、個大品質好,如今訂單農業的形成很好地適應了市場需求,有效降低了農戶的種植風險。
“2017年11月,協會在卡房鎮成立了馬鈴薯半成品加工廠。”記者走進徐進林介紹的加工廠,工廠干凈整潔,工人們正認真有序地對烘干后的土豆干做篩選工作。
“加工的土豆干以‘山之珠’千葉土豆干為商標對外銷售。”加工廠負責人錢玉平是傳統土豆干制作工藝的傳承人,她說:“現在我們采用傳統工藝結合現代生產方式,精選個舊市卡房鎮大黑山村委會的土豆來生產優質土豆干。”在錢玉平的介紹中,記者了解到,大黑山村委會的土豆經技術烘干后,呈嫩黃色,色澤透亮、水潤,油炸后口感清脆、酥香。目前,加工廠處于試產試銷階段,*能產200公斤左右的土豆干。
“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的問題主要是渠道不暢、產業鏈短。”楊貴寶說,個舊市馬鈴薯產業缺乏高附加值的加工行業支撐,暴漲暴跌的怪圈不斷重演。現在,個舊市將馬鈴薯種植面積、產量、銷售等情況通過個舊農業信息網統一公布,給種植戶、收購商作參考,讓小土豆也能創造大收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