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這天,記者來到了位于我市迎江區長風鄉柘山村的一處蔬菜種植基地,只見一塊塊、一壟壟青翠欲滴的蔬菜整齊又壯觀,錯落有致分布在菜地上的一條條自動灌溉管道,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搶眼。
如果不是當地的工作人員介紹,記者還錯以為隱沒在菜地里和工人一起勞作的老板嚴艷羅是蔬菜基地一位普通工人。看到有人光臨,嚴艷羅趕忙從菜地鉆出來,領著記者一邊參觀蔬菜基地,一邊娓娓道來……
辭職回鄉承包土地種蔬菜
看著眼前自家綠油油的蔬菜,戴著黑框眼鏡,穿著格子夾克的嚴艷羅黝黑的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今年31歲的他說:“我從小生活在農村,雖然沒干過太多的農活,但是熟悉這片土地。2010年,我從合肥經濟管理學院法律專業畢業,和很多大學生一樣,開始為找工作四處奔波,后經朋友介紹,我來到福建省三明市的一家企業上班,主要工作是進行大棚安裝,收入可觀,因為工作需要,和很多蔬菜、花卉、水果等種植戶接觸較多。
自小在農村長大的他,總覺得小時候家里種的菜特別好吃,到外面闖蕩以后,就再也品嘗不到自家蔬菜的味道了,這讓嚴艷羅感慨不已,因此萌生了回鄉種菜的念頭。
說干就干,2011年8月,嚴艷羅帶著10萬元的積蓄回到了家鄉,成立了一家公司。12月份,在親戚朋友的幫助下,嚴艷羅承包了七八十畝地。向來吃苦耐勞的嚴艷羅表現出了一股倔強和堅毅,他決心要讓這片土地變成綠色的寶庫。隨后,他親自動手蓋大棚,雇了十幾名工人平整土地,從播種到鋤草,從澆灌再到收獲,每一個環節都浸透著他辛勤的汗水。
努力適應角色的轉變
嚴艷羅種植的蔬菜品種大多都是本地的,由于溫室大棚栽培是用地膜覆蓋,可以保水保肥,提高土壤的溫度,蔬菜可以在伏缺期和過年的時候上市,不僅搶占了市場供應渠道,而且能夠賣上好價錢。
*年,辛勤勞作的嚴艷羅獲得了純利5萬元。
可是2016年的一場大雨,讓嚴艷羅之前多年的付出都付之東流。
歷經一些艱辛和坎坷之后,嚴艷羅經過摸索,及時進行了調整,目前他的基地里種有油麥菜、生菜等收獲期不一的二十多種瓜果蔬菜。
“我的蔬菜基地全部使用農家有機肥,種出來的菜不僅好看,而且好吃,吃過的顧客都贊不絕口,因此我的菜不愁賣。”嚴艷羅告訴記者,2016年的伏缺期,上午采摘,平均每天有八百多斤茄子當天就能送到杭州市民的餐桌上去。
現在,嚴艷羅搭建起十多個高標準大棚,還配置了防蟲網、滅蟲設備等,搞起了微噴、滴灌設備,切實解決了灌溉問題。
他回憶說,起初回鄉種菜這個決定曾遭到許多非議甚至嘲笑,連自己的父母也是非常不理解。
對于兒子的選擇,雖然直到現在父母還是不太理解和贊同,但愛子心切的他們依然盡全力支持他。
嚴艷羅的媽媽告訴記者:“我們在農村待了一輩子,知道當農民的累和苦。”
但對于自己的角色轉變,嚴艷羅則顯得非常的淡定。嚴艷羅對記者說:“對于父母,我心里感覺挺愧疚的,因為他們年齡已經大了,作為兒子還讓他們為我操勞辛苦。說實話,如果我沒有讀大學,就不會選擇回來種菜了。”
辛勤耕耘收獲成功的喜悅
記者了解到,目前嚴艷羅承包了上百畝土地,種植大棚蔬菜,總投資100多萬元。他說:“這是一個有前景的事業,雖然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但是既然選擇了就一定會堅持走下去。”
他說,現在有了技術,政策也越來越好,在家種地比外出打工掙的錢還要多。
如今很多種植戶開始主動向嚴艷羅請教科學種植的技術,他也不厭其煩地一遍一遍地上門教學,成了當地農業產業化項目的帶頭人。很多農戶從中看到了發財致富的新路子,不僅開展露天蔬菜種植,而且準備和他一樣開始投資興建鋼管大棚。在嚴艷羅手把手指導下,有不少殘疾人也加入到種菜的行列,大棚也漸漸建得有模有樣了。
嚴艷羅說:“現在*的問題,就是城郊適合種菜的地方越來越少,如果有可能,我還想再多承包一些土地,把蔬菜的種植再做大一點,進一步豐富安慶人民的菜籃子,讓更多的父老鄉親吃上我種植的新鮮蔬菜。”
他還透露,如果資金能夠周轉過來,還打算種植果樹,創建“農家樂”,供游人游玩觀賞,將整個蔬菜基地往觀光游玩、采摘農業方面發展。天天有菜摘,月月有果熟,還有雞鴨魚肉不斷。除了這份愿景,促使其回鄉創業的還有一些現實因素,對此,嚴艷羅也是直言不諱,“近年來,國家對農業的投入越來越大,投身農業本身的機會也越來越多。農村老齡化等現象日益嚴重,農村的很多事情需要有人去做。”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