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同時作出了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等重大部署。”青海省農牧廳黨組書記、廳長王玉虎說,“黨和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前所未有,是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機遇。”
大美青海,猶如畫境。生態文明處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青海尤其如此。這里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等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及水源涵養區,被稱為“中華水塔”,是我國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青海的生態關乎中華民族長遠大計和永續發展,牽一發而動全身,必須“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
“守好生態,振興產業”是當前青海農牧業發展的重心和今后一段時期內發展的堅持所在。
在守好生態方面,堅持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重點推行國家草原生態獎補政策,實現草原禁牧2.45億畝,草畜平衡2.29億畝,核減超載牲畜570萬羊單位,建立了草原管護員隊伍;重點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二期、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退牧還草等重大生態保護與生態修復工程;重點發展草地生態畜牧業,被農業部認定為國家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
多年的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不僅恢復了草原植被和生產力,而且生態系統宏觀結構得到局部改善,草地生態退化得到遏制,水源涵養能力明顯提高。三江源地區水資源量增加84億立方米,濕地面積增加104平方公里,草原生態系統水源涵養量增加28.4億立方米,三江源頭千湖奇觀再現。確保了“一江清水向東流”。
王玉虎表示,青海農牧業要走的路是從農牧民單一的種植、養殖、生態看護向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轉變之路,這條路是一條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綠色發展之路,也是一條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路。只有守好了生態,才能振興產業,才能振興鄉村。
在振興鄉村方面,王玉虎認為,要深刻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豐富內涵和系統要求,首先要結合青海實際,把政策對接好,找準切入點、結合點,把如何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謀劃好。同時要牢牢把握青海農牧業、農牧區、農牧民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堅定不移地貫徹新發展理念,科學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使主攻方向更加明確,重點更加突出。
要堅持特色發展帶動產業興旺。青藏高原獨特的氣候與環境優勢,造就了天然、綠色的農畜產品,與內地相比,沒有產量優勢,但可以拼質量、拼綠色、拼生態。發揮青海特色優勢,整合產業優勢,做優產業鏈條,推進產業融合,讓農牧民充分享受產業興旺的紅利。
要堅持綠色發展打造品牌優勢。青海是“世界四大無公害超凈區域之一”,本身就是一個區域品牌名片,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這個優勢,全力打造“世界牦牛之都、中國藏羊之府”品牌,發揮“高原、有機、綠色、富硒、健康”優勢,要從全國層面來謀劃和提升產品優勢,用拳頭產品打造出特色優勢品牌。要以“三品一標”產品為依托,打造一批“名、優、特、新”特色品牌,鼓勵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品”。
要堅持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經營主體是青海今后農牧業發展的關鍵力量,要加快農牧民轉變觀念和提升素質,大力發展一批產業化聯合體,通過“公司+合作社+家庭農牧場+農牧民”的組織模式,以規模經營為依托,以利益聯結為紐帶,多渠道助農增收。2018年力爭在牦牛、藏羊、油菜、馬鈴薯、青稞等產業上打造幾個產業化聯合體典型。同時,要借“互聯網+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之力助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
要堅持深化改革激發農村活力。土地承包期再延長三十年是黨的十九大送給廣大農民的政策“大禮包”。青海的承包期要到2057年左右,政策還有很大紅利。這幾年,在土地確權頒證、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墾改革、投融資改革、農牧業保險等方面已經做了大量工作,效果很好。今后將利用好政策,進一步深化改革,激發農牧區、農牧業發展新動能。
要堅持扎實推進產業*扶貧。落實深度貧困地區農牧產業扶貧三年行動計劃,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實施貧困村“一村一品”產業推動行動,注重質量和效益提升;扶持壯大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增強輻射帶動能力,通過培訓轉觀念、強技能、提效益,確保扶貧成效,實現生產美、生態美、生活美。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