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發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動員令。
“南京市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已經進入全國三甲,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名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南京市需在更高水平上奮力推進農業基本現代化,加快打造全國都市現代農業示范區、全省農業現代化先行區、長三角地區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支撐,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相關部門負責人及專家學者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為南京市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言獻策時表示。
鄉村振興關鍵是縮小農村和城市居民生產生活水平差別。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新時代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戰略,是我們黨‘三農’工作一系列方針政策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南京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張淑萍表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深入把握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
在她看來,鄉村振興是將鄉村與城鎮置于平等地位,依靠城鄉融合發展的制度設計和政策支持,吸引人力、金融、技術、信息、管理等現代要素在鄉村集聚,激發鄉村發展的內在活力和動力,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鄉村振興戰略是主動回應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農業現代化發展后勁不足、農村凋敝、農民不夠富裕等現實矛盾的迫切要求。”她說,因此,鄉村振興關鍵不在于有多少鄉村變成城鎮,而是農村和城市居民的生產、生活水平和就業、人居環境差別是否縮小和逐步消除;鄉村振興,關鍵不在于有多少轉移農民工變成了市民,而在于城鄉戶籍所附帶的公共福利是否平等和城鄉公共服務是否均衡。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為我們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市委農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對南京市來說,關鍵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首先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具有南京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健全農業綠色發展機制,加快打造全國都市現代農業示范區、全省農業現代化先行區、長三角地區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當好全省現代農業發展排頭兵。”他說,其次要推動農村地區均衡協調發展,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拓展農民增收渠道,繼續保持農民收入較快增長,不斷提高農民生活富裕程度;大力實施好*扶貧,帶動低收入農戶脫貧致富奔小康,解決好農村地區村級發展不均衡問題;大力推進移風易俗、文明進步,使農民綜合素質進一步提升,農村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
“南京市還要加快美麗鄉村建設,統籌抓好特色田園鄉村、田園綜合體和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促進生產、生活、生態相融合,打造南京美麗鄉村升級版。”該負責人說,以垃圾分類、污水處理、綠化美化為重點,全方位、立體式推進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推動現代城市和美麗鄉村交相輝映、互為依托。
另外,南京市將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深化集體產權股份合作制改革,提升農村產權交易市場標準化水平,全面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我們還將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深入推進城鄉規劃、產業發展、要素配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五個方面的一體化,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加快形成城市和鄉村互融互通、良性互動的新型關系。”他說。
強化制度性供給,釋放鄉村振興活力。
張淑萍認為,按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步走”的目標任務,結合南京市城市定位和城鄉發展不均衡狀況,當前應側重建立健全制度和政策體系,吸引和引導資本、技術、人才、金融、信息等現代要素向鄉村集聚,激活各類主體、要素和市場,激發和整合全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
“首先要深化農村土地和集體資產的產權制度改革,促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打破束縛現代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破除資源要素在農村流動的封閉性。”她說,要推進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和經營性資產量化折股固化到戶,做大做強農村集體經濟,擴大年終集體經營的分紅比例。建立農村集體產權交易市場,試點推進農村自然資源的抵押、流轉、置換、交易等市場行為,盡快使農民閑置的房產、集體房屋、林地、水面等資源轉化為資本、資本轉化為財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其次是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南京市需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當好全省現代農業發展排頭兵。”她說,當前要以健全都市現代農業供給體系為目標,優化現代農業的區域布局和產業結構。構建優質糧油、綠色蔬菜、精品園藝、經濟林果、健康畜禽和特色水產為主導的六大產業體系。
“還需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她建議南京市以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雙創”為重點,以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和現代農業綜合體為載體,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
南京市社科院經濟所、創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員陳燕,也認同制度供給對于鄉村振興的重要性。“南京市需強化鄉村振興制度性供給,推進體制機制創新,通過改革、制度創新和政策完善,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政策清理出去。”她建議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與體制改革,重點研發節本增效、優質安全、綠色環保技術,優化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結構與布局,以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為抓手開展聯合攻關,推進產學研融合。創新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重點在支持農業綠色發展、經營風險分擔、金融支農、農民培訓等方面求突破。在農業改革的過程中特別要注意政府行為和市場機制的有機銜接問題,政府要加大農業科技、基礎設施、財政稅收、金融保險、收入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提升農業農村活力。
推動現代農業美麗鄉村幸福農民同頻共振
“南京市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已經進入全國三甲,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名列*。但南京市的農業是服務城市的農業、是宜居生態的農業、是傳承歷史文化的農業。”陳燕表示,未來南京市應聚焦深化農村改革關鍵環節,調整優化農業結構,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環境友好、城鄉融合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推動現代農業、美麗鄉村、幸福農民同頻共振,在更高水平上奮力推進農業基本現代化,加快打造全國都市現代農業示范區、全省農業現代化先行區、長三角地區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支撐,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
為此,她建議大力培育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大力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促進信息化和現代農業深度融合,推動南京市農業現代化發展邁上新臺階。
“南京市可以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加快發展鄉村觀光旅游休閑產業、‘互聯網+’現代農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等產業。”她說,我是要把旅游產業打造成鄉村振興的先導產業,把旅游產業打造成體現美好生活的幸福產業,把旅游產業打造成建設“強富美高”新南京的支柱產業,加快南京市旅游向休閑度假型轉型。要開拓農村消費市場,結合美麗鄉村和特色小鎮建設,積極發展農村休閑旅游和因地制宜的特色服務功能,強化農村的消費服務和消費產品供給能力。要大力發展創意休閑農業,建設創意主題農園,讓創意成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休閑農業競爭力的新引擎,積極打造現代都市農業。
優先保障農村資源和公共服務供給
在張淑萍看來,南京市還需理順財政、金融、公共服務供給體制,優先保障農村資源和公共服務供給。
“目前鄉村振興重點是糾正農村資源過度流出和城鄉公共服務供給不均衡的突出問題,應通過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和理順財政、金融、公共服務供給過度向城市傾斜的體制,優先保障農村資源和公共服務供給。”她表示,一方面,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要素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繼續引導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創造條件。加大財政投向農業農村的強度,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引導社會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匯集。基層政府加大“招商選資”“招才引智”力度,引導返鄉農民、大學生、科技人員、*公務員、農業企業等在農村創業干事。
“另一方面,完善公共服務均衡配置機制,公共財政優先保障農村公共服務支出。重點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基礎教育、基本醫療、社會保障、鄉村文化、生態治理等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和質量。”她說。
變“輸血”為“造血”,煥發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積極性。
陳燕認為,鄉村振興是內生式振興,要以農民為主體,變以往的“輸血”為“造血”,煥發出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的積極性。
“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進一步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穩步拓展土地經營權抵押、擔保等權能,激發農村土地資源活力。”她建議南京市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適度經營,實施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工程,著力培育一批示范家庭農場、示范合作社、重點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示范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聚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要幫助普通農民實現和市場的對接,增加農民資產性、工資性收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要讓農民在現代農業過程中有獲得感。
與此同時,要正確處理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關系。“現代化不能建立在城鄉分裂的基礎上,城市和農村是命運共同體,要通過城市的發展、通過推進新型城鎮化來帶動農村發展,發揮新型城鎮化輻射帶動作用,推動農村產業融合和產城融合,放大產業集聚效應。”她說,要踐行“兩山”理念,創新規劃思維,完善鄉村發展格局,統籌抓好特色田園鄉村、田園綜合體和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實現自然村落邁向美麗鄉村、美麗鄉村邁向特色小鎮、特色小鎮邁向現代化大都市的轉型,推動生產、生態、生活“三生融合”。還需清除城鄉要素資源流動障礙,以新型城鎮化為主線,引導城市資金流、人才流、信息流更通暢地融入鄉村振興,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之路,構建傳統與現代兼容的農村發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魅力,“記得住鄉愁,看得見發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