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2017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由浙江農林大學周國模教授領銜完成的科研項目“竹林生態系統碳匯監測與增匯減排關鍵技術及應用”獲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該項目研發了竹林增碳、減排、穩碳、協同四大關鍵技術,顯著提升竹林凈碳匯能力,開發出5項竹林碳匯項目方法學,推動國際國內竹林碳匯產業發展,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與合作單位共同提交竹子應對氣候變化技術報告6份,項目技術已在浙、皖、閩、贛等竹子重點分布區大面積推廣,為社會經濟發展創造出巨大的減排空間,社會和生態效益顯著。
森林碳匯是國際氣候變化談判的重要議題,也是我國政府履行溫室氣體減排的重要內容。竹林在應對氣候變化中蘊藏著巨大的潛力,是*符合進入減排市場的森林碳匯類型,因為缺少相應的技術,竹林碳匯一直難以進入碳減排市場,成為制約竹林碳匯科技與產業發展的*瓶頸。
作為國內*早、系統從事竹林碳匯研究的專家之一,周國模教授從2002年就開始關注林業應對氣候變化這一全球性問題。他領銜的科研團隊,圍繞竹林碳匯領域關鍵科學與技術難題,經過15年時間的聯合攻關,探明了竹林碳源匯特征、碳儲量與空間分配格局,明確竹林是一個巨大的碳匯,系統澄清了竹林是碳源還是碳匯的國際爭議。創建了多尺度地面、遙感聯合監測技術體系,實現竹林碳時空動態的快速準確測算。研發了竹林增碳、減排、穩碳、協同的四大關鍵技術,顯著提升竹林凈碳匯能力。還突破竹林碳匯計量方法和特征參數缺失的難題,研發出5項國家、國際標準的竹林碳匯項目方法學,填補了國內外空白,解決了竹林碳匯進入國內、國際碳減排市場的技術瓶頸。
近幾年,周國模團隊的“竹林固碳減排綜合經營技術”被國家發改委列入國家重點推廣低碳技術,在浙、閩、川等地區推廣;2015年,在湖北通山實施了全國*CCER毛竹造林碳匯項目,產生19.4萬噸核證減排量,已通過國家發改委備案;在浙江安吉、景寧、諸暨、遂昌、臨安等5縣市幫助廣大竹農開發CCER竹林經營碳匯項目30多萬畝,產生核證減排量約430萬噸;同時,促使臨安、安吉成為全國*碳匯林業實驗區和全球*竹林碳匯試驗示范區,實現了碳匯交易……竹林提質增匯相關技術的研發和運用,為促進廣大山區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探索了一條有效路徑。
從2009年開始,周國模以及團隊積極向世界各國推廣相關技術,連續受邀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與國際竹藤組織、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等單位聯合提交了竹子應對氣候變化專題技術報告6份,分享中國竹林碳匯研究和竹林產業發展的成功案例,大力宣傳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做出的努力和成果。2012年起,周國模及其團隊開始在南美、非洲等地區進行《竹子造林碳匯項目方法學》等竹林碳匯研究成果與技術的推廣,并在非洲肯尼亞、埃塞俄比亞等國家開展竹子碳匯造林試點,通過指導這些國家發展竹林碳匯提高當地農戶收入,為非洲國家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提供中國智慧。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