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種秋收,廣袤田野希望無限;麥壟風來,改革活水源源奔涌。
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始終緊緊堅持“三農”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動搖,全面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農村各項改革,著力破解體制機制障礙,全省農業農村工作持續健康發展,“穩定器”“壓艙石”作用日益凸顯,現代農業強省宏偉畫卷徐徐鋪展開來,萬頃田疇孕育出勃勃生機。
“四優四化”鼓起農民錢袋子
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
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四優四化”為抓手,糧食生產由追求高產向優質高效轉變,穩糧促增收邁出堅實步伐。2017年,全年糧食產量為1194.64億斤,比上年增產5.38億斤,成為歷史上第二個高產年份。其中,夏糧總產量為710.8億斤,比上年增產15.5億斤,總產和畝產均超過2015年的生產水平,再創歷史新高,牢牢坐穩全國夏糧“頭把交椅”。
糧食產能不斷鞏固,農民“錢袋子”越來越鼓,延津縣小潭鄉新堤村農民李紅軍對此深有體會,他承包的責任田有20畝,后來又流轉了30畝。去年起他嘗試種植優質小麥、優質花生,實行訂單種植,實現優質優價。
“優質小麥加上優質花生,50畝地一年能掙十來萬元。”1月8日,說起種地收益,李紅軍一臉自豪。
正是眾多李紅軍這樣的普通農民,印證了河南省以“四優四化”為抓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給廣大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紅利。2017年,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突破800萬畝,花生播種面積2056萬畝,新增優質奶牛5萬頭、優質肉牛20萬頭。
“從供給端發力,河南省農業從單純追求產量轉向數量效益并重,追求高質量發展。”省農業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新型農民“點亮”希望田野
如今,“70后”不愿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不談種地。作為農業大省,如何破解誰來種地、如何種地問題?
多年來,河南省不斷深化各項改革,全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產業鏈條不斷延伸,技術裝備日新月異,廣袤田野正在書寫生產力調整和生產關系變革的“大文章”。
支撐這場偉大變革的“主角”,是不斷涌現的新型職業農民。杜衛遠是商水縣舒莊鄉發達高產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他的合作社流轉土地3700畝,托管土地1.4萬畝,發展社員460戶。*近兩年,杜衛遠托管的農田里建設了作物生長遠程感知系統,通過終端可實時監測溫度、墑情等,農業生產實現了由“土”到“洋”的嬗變。
目前,河南省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已發展到23.7萬家,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15.2萬家,家庭農場3.7萬家,種養大戶4.3萬家。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不斷發展,農村土地流轉面積3853萬畝,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38.6%。農村還創新了“田保姆”形式,全省土地托管面積2007萬畝,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20.1%。各類農機、植保等社會化服務組織,實現農業社會化服務全覆蓋,已經成為河南省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一大亮點。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農村處處長朱攀峰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培育一批新時代職業農民,引導激勵各類人才到農村大顯身手,在“雙創”中實現價值。
“四梁八柱”匯聚發展新動能
長期以來,農業大而不強、多而不優,農民增收缺乏新動力、新途徑,特別是耕地“碎片化”,技術、人才、新型農村經營主體都無法進入田間、融入生產。
鄧州市孟樓鎮在全省先行先試推動農地“三權分置”改革,政府搭建“農村土地開發公司”平臺,集中流轉全鎮5.7萬畝耕地(占全鎮耕地的98%),統一整治、提升地力后再向新型農村經營主體流轉。
“通過‘三權分置’,集體所有權得到強化,農民的承包權得以確認,經營權流轉更加順暢。村集體每年可增加收入40萬~60萬元,實現公司、集體、農民共贏。”孟樓鎮黨委書記李爽說。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河南省為超過96%的農戶頒發了土地承包經營權證,農民手握“大紅本”吃上“定心丸”。隨著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權分置”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國有農墾改革……多點改革的突破,不斷為“三農”發展積聚著動力、創造著活力。
“新一輪農村改革的*特點是側重于重大制度的創設,都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目的是為了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省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站長張道明說,隨著改革的縱深推進,農村各種生產要素正在被激活,鄉村振興的磅礴力量正在匯聚。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