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鄉村的現代化,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廣大鄉村的具體落實。省委立足四川省實際,明確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推進生態農業發展。新時代新征程,我們應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省委的決策部署上來,抓住歷史機遇,把握時代要求,全力開創生態農業發展新局面,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村成為幸福美麗的家園。
創新機制,增強發展活力。發展生態農業,需進一步完善政府扶持政策。綜合利用稅收、金融、價格、補貼等政策杠桿和手段,充分調動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社會力量發展生態農業的積極性。出臺商品有機肥生產和使用、病蟲害物理和生物防治、使用可降解農膜等補貼政策,對綠色產品生產、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業廢棄物收集處理、生物能源開發、農村沼氣管理維護等企業和組織,給予融資便利、貸款貼息和稅收減免。鼓勵和引導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生態農業開發,逐步建立以主體投入為主導、政府扶持為導向、社會力量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機制。深化股份合作制改革,積極引導村(社區)和農戶將土地、山林、房屋、農業基礎設施等生產生活資料向種植大戶、專合組織、龍頭企業流轉,促進農業產業走集約化、規模化發展之路。深化金融服務改革,構建多元化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切實抓好農村資金互助組織試點工作,創新農村融資擔保方式,推動農村產權融資,全面開展扶貧小額信貸及農產品保險工作,擴大財政支持農業保險的品種和覆蓋范圍。規范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推進農業經營合作化進程,切實解決農戶分散經營缺勞力、缺技術、缺資金、缺市場等難題。
保護資源,發展循環農業。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可實現農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循環農業園區,借鑒生態工業園區的經驗,將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生物能源業等納入整個循環農業產業體系之中,實現園區內農業不同產業相互依存,減少農業廢棄物產量、降低處理成本、節約能源資源,實現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大力促進農業產業連接轉換,強化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建立“自然資源—農產品—農業廢棄物—再生資源”循環機制,使資源得到*配置、廢棄物得到有效利用,環境污染進一步減少。注重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將生物質產業和有機肥產業引入整個農業生產的循環路徑中。同時,節約利用農業資源,大力發展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基地和設施農業,通過利用平衡施肥、水土保持等措施,減少養分投入和流失,提高利用效率和循環比例。
利用資源,發展休閑農業。將做大生態農業和發展生態旅游業結合起來,按照“農業景觀化、新村景區化、農居景點化”的思路,通過規劃、設計與施工,把農業生產、農藝展示、農產品加工及游客參與融為一體,充分發揮各地區位、生態、自然、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優勢,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走農旅結合、文旅互動的特色發展路子。大力發展綠色觀光農業,因地制宜進行科學規劃,合理開發綠色觀光旅游產品,深入挖掘不同地域農村的自然資源和民俗文化資源,創新開發具有體驗性、文化性和教育性的旅游產品。
典型帶動,壯大經營主體。做大生態農業,首先要培育壯大領軍企業。要以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為重點,逐企問診,一企一策,盡快形成規模、示范效應。指導企業按照產品質量技術標準要求,引進現代生產設備,加快創新產品、獨特產品研發,延長產業鏈條,擴大市場份額。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新建一批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鞏固提升電商產業園和食品產業園區等,鼓勵引導農業企業進入示范園區或產業園區集中集聚發展。發展綠色、生態、健康、優質農產品是生態農業發展的希望和潛力所在,因此,各地要強化農產品品牌意識,充分認識建立品牌、創立*,提升品牌影響力的極端重要性,以此提高農產品市場美譽度和商品化程度,幫助農民穩定增收。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