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土壤質量,修復受損土地。日前,歐洲農業物理(新鄉)研究院的專家學者經過潛心研究,找到了打開土壤修復大門的“鑰匙”。而這再*證明:科研創新就是加速農業綠色發展的新動力。
日前,記者在位于國家863新鄉科技產業園歐洲農業物理(新鄉)研究院的實驗室看到,科研人員正在對收集來的土壤進行物理分析。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導致土壤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為了實現土壤的可持續利用,保障人類獲得充足且安全的食品,他們正在積極研究經濟、高效、可行的污染土壤修復技術。
“目前我們已經在新鄉地區抽取了大量的土樣,進行了物理化學分析,我們會在下一步實驗中做出對重金屬含量降低的實驗。”歐洲農業物理(新鄉)研究院的總經理肖怡冬接受采訪時說,土壤也是有生命的,由于管理不當或其他一些因素,耕地土壤也會“生病”,比如土壤板結、鹽堿度較高、意外的污染都會導致土壤質量下降。“新鄉的耕地土壤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有機質含量較低,堿性偏高。”研究員張怡馨說,他們希望通過自主研發的綜合治理方案達到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鹽堿度的目的,*終使耕地更適于農業生產。
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肖怡冬帶領團隊在做的就是通過對土壤修復領域的國際知名專家的引入,研究、制訂適合于不同項目的土壤修復改良技術方案。目前,他們的研究已在國內外多種土壤修復工程中獲得了成功,下一步他們瞄準當今世界科技前沿,研發新型的植物生長液,減少化肥的使用,用科技澆灌土地。
“自主創新是我院各研究項目或者說是各領域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是引領發展的*動力。”肖怡冬說,他們研究院也瞄準了當前世界科技前沿,通過天然植物生長液的研發,提高農作物產量,大量減少化肥的使用,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的農業生產。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