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是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義。當前,糧食供給已由總量不足轉為結構性矛盾,庫存高企、銷售不暢、優質糧食供給不足、深加工轉化滯后等問題突出。1月10日,山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山東省將以加快糧食產業新舊動能轉換、增加綠色優質糧食產品供給、保障糧食質量安全和帶動農民持續增收為重點,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到2020年末,山東省糧食產業經濟工業總產值突破5000億元,年均增長11%以上;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億元大型糧食企業達到100家以上、超過100億元骨干龍頭糧食企業達到10家以上。
培育糧食產業化聯合體
根據《意見》,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推動“一縣一企、一企多點”一體化網絡建設。培育國有、集體、非公有資本交叉持股的新型市場主體。推動大企業由大到強、中小企業高精特專發展。鼓勵國有糧食企業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元主體之間合作融合,培育糧食產業化聯合體。
在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認定過程中,將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和明顯示范帶動力的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產權置換、股權轉讓、兼并重組等方式優化資源配置,發展一批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引導龍頭企業與其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構建穩固的利益聯結機制。支持糧食企業“走出去”開展跨國經營與合作,培育糧食領軍企業(集團)。
推動主食產業化,開展主食產業示范提升工程,認定一批示范單位、培育一批主食產業化龍頭企業。推進米面、玉米、雜糧及薯類主食制品工業化生產、社會化供應。大力發展方便和速凍食品,支持開發個性化功能性主食產品,保護并挖掘傳統主食產品。加快推進馬鈴薯主食產業化。推廣“生產基地+中央廚房+餐飲門店”“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商超銷售”等新模式。
推進“糧頭食尾”
“農頭工尾”建設
《意見》指出,發展全產業鏈,推進“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建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支持糧食企業以全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向上游以定向投入、專項服務等方式對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向下游延伸建設物流營銷和服務網絡,實現糧源基地化、加工規模化、產品優質化、服務多樣化。
鼓勵支持糧食企業探索綠色、生態、循環發展模式,提高糧食綜合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實施“互聯網+”行動,推進涉糧數據共享和開放,發展糧食公共服務平臺,推廣“網上門店”“體驗店”等零售業態,促進線上線下融合。開發利用糧食文化資源,發展休閑觀光、體驗式消費等新業態。
促進糧食精深加工與轉化,增加專用米、專用粉、專用油、功能性淀粉糖、功能性蛋白等食品以及保健、化工、醫藥等方面有效供給。推進出口糧油食品生產企業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工程。適度發展糧食燃料乙醇,探索開展淀粉類生物基塑料和生物降解材料試點示范。
聚焦企業需求推動科技創新
《意見》中說,通過培育創新型糧食領軍企業,加強營養健康、質量安全、節糧減損、加工轉化、現代物流、“智慧糧食”等領域的基礎研究,加快糧食科技創新。鼓勵科研機構、高校聚焦企業需求,通過共同設立研發基金、實驗室、成果推廣工作站等方式,推動信息、生物、新材料等科技創新。
實施“科技興糧工程”,建立科技成果轉化信息服務平臺,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發揮糧食領域國家工程實驗室、重點實驗室、院士工作站作用,加強糧食科技成果集成示范基地、科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依托國家糧食產業科技創新(濱州)聯盟,推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
實施“人才興糧工程”,注重選拔一批在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中作出突出貢獻的糧油企業家,納入全省企業家隊伍建設“111”工程。加強本科高校和職業院校糧食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完善政產學研用結合的協同育人模式,培養糧食產業實用人才。深入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培育“糧工巧匠”,鼓勵企業建立“首席技師”制度,提升職工技能水平。
打造“齊魯好糧油”品牌
《意見》要求完善糧食市場物流體系。依托國家糧食物流通道和節點,加強糧食物流基礎設施和應急供應體系建設,打造對接北糧南運主通道,拓展海上糧食流入通道和內河散糧航運通道,強化黃淮海小麥流出通道,優化省內西糧東送及毗鄰省間糧食流通通道。推動糧食物流標準化建設,推廣原糧物流“四散化”(散儲、散運、散裝、散卸)、集裝化、標準化,推動成品糧物流托盤等標準化裝載單元器具的循環共用。
加強糧食品牌建設,在“齊魯靈秀地、品牌農產品”建設中,通過特色產品認定、商標注冊與應用、“山東品牌中華行”活動和糧食文化元素發掘等,打造“齊魯好糧油”品牌。推行“中國好糧油”質量標準,建立糧食產業企業標準領跑者激勵機制,推出更多“中國好糧油”品牌。大力發展“三品一標”糧食產品,培育發展一批公共品牌。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