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提出了“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鄉村振興如何實現?如何認識鄉村振興戰略的20字總要求?我們來逐一進行剖析。
一元復始話農桑。當日歷翻至2018年元月時,山東的小麥正分蘗越冬,重慶的油菜已現蕾抽薹,東北的黑土地仍一片靜謐,海南的瓜菜卻已五色斑斕。斗轉星移,*產業的發展步伐從未停歇。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20字總要求中,產業興旺居*位。不過,業內對我國農業產業的現狀卻如此描述:產業大而不強,農產品多而不優,一二三產融合不深;農業生產基礎依然薄弱,現代設施裝備應用不足,科技支撐能力仍然不強;農業經營規模偏小、主體素質偏低,千家萬戶的小生產難以適應千變萬化的大市場。
如何實現產業興旺?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原主任、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院長陳錫文說,農業強起來需要體系支撐。要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構建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他認為,三大體系彼此聯結、相生相伴,共同構成現代農業的體系支撐。
產業體系拓展 接二連三
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推動農業由平面擴張向立體拓展,形成資源有效利用、功能充分發揮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這兩天,山東省諸城市發展改革局副局長丁瑞英很是興奮。讓她高興的是,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部等七部門公布了首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創建名單,諸城市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名列其中。“過去我們主要關注生產發展,現在要關注產業發展及產業融合,這為農業產業體系構建提出了新要求。文件提出,要完善示范園用地保障機制,加強產業融合公共服務供給??梢哉f,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途徑。”
產業體系拓展的壓力來自農業效益倒逼。近年來,受國際大宗農產品價格下行影響,國內農產品價格持續走低;同時,農機作業費用、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人工費用、土地租金上升。很多農民感受到,成本“地板”和價格“天花板”的雙向擠壓越來越重,大路貨不好銷了,通過產業體系拓展來提高農業效益的需求十分迫切。
目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有良好開局。供過于求的籽粒玉米累計調減5000萬畝,南方水網地區的生豬養殖減少、持續向北轉移,畜禽養殖規?;侍岣叩?6%,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超過65%。盡管如此,專家們認為,調整離“調好調優”還有很大差距,市場供需不匹配、產業鏈條不長、區域布局不合理等問題依然突出。
寧夏是枸杞之鄉。“如果僅停留在從枸杞到枸杞的低層次產業形態上,那么枸杞就只是寧夏特產;只有將其吃干榨凈,向精深加工要附加值,向產業延伸要效益,才能有大發展。”寧夏農林科學院枸杞育種專家曹有龍深有感觸,“我們將寧夏枸杞保健功能作為重點,檢測分析它的理化指標,以此推動枸杞育種和深加工”。目前,寧夏以枸杞干果、果汁、籽油、芽茶等產品為主的各類加工、銷售企業達200余家,其中規模加工流通企業超過60家。
保供給、保生態、保收入,農業的功能在轉變。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宗錦耀說,要順應農業功能轉變要求,夯實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產業體系聚焦農村各產業的產業布局和總體架構,主要涉及“生產哪些產品”和“承載哪些功能”。當前要農牧漁結合、種養加循環,一二三產融合,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推動農業由平面擴張向立體拓展,形成資源有效利用、功能充分發揮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生產體系調優 雙新雙創
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就是要用現代物質裝備武裝農業,用現代科技服務農業,用現代生產方式改造農業,改變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
初次走進黑龍江農墾的人們,往往都會嘆服于它的大:田成方,路成網,林成行,溝渠相連,萬畝耕地上大農機縱橫穿梭。在大農機的背后還有*農業的身影。收獲時節,站在七星農場*農業中心的大樓遠望,稻田中用彩色水稻種出的“中華大糧倉”幾個字很搶眼,這是由電腦設計后*播種而成。而在鶴山農場農機管理中心調度室的大屏上,顯示著所有農機的實時狀態,被監控地點反饋的數據清晰可見。
把牧場建在飼料場里,把加工廠建在牧場里,用來保障牛奶的鮮活做法,被業內稱為“零距離一體化”模式。在現代牧業公司蚌埠牧場,成群的奶牛在自動化擠奶轉盤上擠奶,原奶通過管道運送到另一側,直接殺菌消毒,2小時內就會被灌裝。國家奶牛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說,牛奶加工的黃金時間就是原奶被擠出的2個小時內,微生物基本不會繁殖,活性物質也保留得非常好。這是可以對抗遠渡重洋而來的洋牛奶的核心競爭力。
上述兩個場景顯示出種植業和畜牧業的生產體系在急速變化。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說,當前農業全要素生產率依然不高,我國農業勞動力約占總勞動力的27%,農業總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卻已降到9%以下,27%的人口創造9%的產值,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生產體系聚焦于產品及生產能力,主要涉及“生產條件如何”,是產業興旺的物質基礎。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就是要用現代裝備武裝農業,用現代科技服務農業,用現代生產方式改造農業,改變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
農業物聯網、大數據、農村電商……在不少鄉村,“互聯網+”農業的神奇之筆配以農村創業創新的飄香之墨,不僅拉回了本村的年輕人,還吸引著外地農民來發展。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全面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書寫著改造農村的全新篇章。諸多新業態、新模式滲透到農村全產業鏈,讓人們看到更精彩更智慧的農業演繹。
經營體系放活 小農轉型
經營體系聚焦主體及其經營方式,事關“誰來生產”和“怎么組織生產”,是產業興旺的組織支撐。
長期以來,農業效益低被認為與經營分散密切相關。一是規模小。我國2億多農業經營戶,戶均耕地七八畝,農機使用不經濟,規模效益不高。二是經營主體能力不強。新型經營主體缺乏管理營銷人才,小農戶會產不會賣,有產量沒效益。如何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自2016年起,國家著力推動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構建起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經營體系聚焦于主體及其經營方式,事關“誰來生產”和“怎么組織生產”,是產業興旺的組織支撐。
小農經濟的農業經營方式在發生變化,家家種地、戶戶養豬正成為歷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大量涌現。截至目前,全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量超過300萬個,新型職業農民總數超過1400萬人。其中,家庭農場達到87.7萬家,種植業家庭農場平均經營規模170畝左右,逐漸成為我國農業生產的新生力量。
不久前,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李潮崗村65歲的李蘭田拿到了土地分紅。他的分紅源自濱城區推廣“433大田托管”模式。托管村將土地集中連片后,以戶為單位,交由供銷社進行托管種植玉米和小麥。供銷社負責耕種管收一條龍服務。每季農作物收獲后,除了給農戶保底產量1000斤糧食外,增收部分按農戶、集體、供銷社三方進行4∶3∶3的分紅。李潮崗村有耕地880畝,2017年5月份,村里與供銷社簽訂托管合同,200畝農田實行了保姆式托管。目前,濱城區建成為農服務中心4處,全區托管1.5萬畝,實現3000余戶農民增收。
“要特別把握好農民共享問題。”農業部經管司司長張紅宇說,工商資本下鄉、新型主體務農,不能代替和排擠老鄉,要帶動老鄉一塊干,尤其是發展加工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一定不能搞成工商資本下鄉圈地占有資源、老板坐地收錢,“農家樂不能光讓老板樂”,關鍵還得讓農民樂。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采用合作社、入股等方式,包括政府補貼量化折股到戶,讓廣大農民共享農業發展成果。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