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是唐代詩人駱賓王的千古絕唱《詠鵝》,詩中充滿詩情畫意的江南水鄉風光,如今卻盡現延壽縣青川鄉新民村。大白鵝讓殘疾農民李延喜脫貧致富,他也成了聞名十里八鄉的“養鵝達人”。李延喜的脫貧致富模本,吸引了附近鄉鎮的村民前來學習,越來越多的“李延喜”走上創業脫貧路。
命運坎坷 致富路上屢遭挫折
“他家是村里*個看上彩色電視機的”“他家是村里*個安裝寬帶電腦的”“他家是村里*個發展大棚蔬菜種植的”……談起李延喜,延壽縣青川鄉新民村村民都豎起大拇指。
可外人不會想到,這位被村民稱贊的致富能手自幼殘疾。1990年,年僅17歲的李延喜剛剛初中畢業就患上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走起路來非常艱難。為給他治病,家里花光積蓄,還欠下不少外債。
病魔和貧困沒有擊垮這個青年,病情穩定后,不甘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李延喜決心挑起家里的大梁,努力脫貧致富。
從那時起,走路不太利索的李延喜“折騰”得比正常人還歡實。1995年,他借錢買了全村*臺彩色電視機,在自家開了個錄像放映廳;1996年,他買了一輛摩托車,冬閑時節天天奔波于各村屯間,開始了光碟租賃業務;1997年,他購買了40頭豬仔,當起了豬倌;2005年,李延喜又將眼光放在了大棚蔬菜種植上,他利用自家的兩畝地扣了3個大棚,種植黃瓜、豆角、柿子、茄子等應季蔬菜,他種的各類蔬菜一到集上就被*一空,一年下來收入4萬元左右,收益非常可觀。
腦子活、肯吃苦,李延喜富起來了,全家人也告別了居住多年的泥草房,住進了135平方米的磚瓦房,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命運有時就愛捉弄人,正當李延喜一家人沉浸在幸福生活中時,不幸再次降臨。
2011年秋季的*,李延喜開著裝滿蔬菜的四輪車去鄉里趕集,途中不幸發生車禍,李延喜7根肋骨骨折、盆骨2處骨折、鎖骨1處骨折。經過多次手術,李延喜被確診為強直性脊柱炎和雙側股骨頭壞死。
幾年來賺的錢都扔在了手術室里,大棚也荒廢了,李延喜又窮了。
養鵝達人 身殘志堅拓新路
“剛過上好日子,就出這事兒,以后可咋辦?”親友和村民都替這個青年的坎坷命運惋惜。但拄著雙拐走出醫院的李延喜沒有被困難擊倒。在病床上忍受病痛折磨的同時,他已為自己選好了一條新的致富路。
2012年,李延喜利用自家1000平方米菜園,搭建了一個簡易的生態養鵝場,他又在原來扣大棚的地上種植苦苣菜和稗草用于冬季喂鵝,夏天則把大鵝趕到村南的小河邊及附近的山林放養。
當年,李延喜就嘗到了甜頭。他養殖的大白鵝又肥又大,落雪的季節賣大鵝,平時賣鵝蛋。為了打開銷路,他將每枚鵝蛋以低于市場價1元銷售,利用跑線的客車給客戶捎鵝蛋。*年連鵝帶蛋純收入就達2萬多元。
“習總書記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話太對了。現在延壽鄉村的生態環境好了,林地面積大,空氣質量好,將鵝放養到果園或者林地里,有著*的飼料,成本低又環保健康。”李延喜介紹,他養的大白鵝不但耐粗飼料、適應性強,而且一身都是寶,鵝絨保暖性特別好,是加工羽絨制品的優質填充材料;鵝胸脯肉、鵝蹼和鵝肝等產品營養價值高,是餐桌上的佳肴。
說起養殖大白鵝的好處李延喜滔滔不絕,可回憶他人生中經歷的種種意外和困苦,李延喜并沒有太多抱怨:“車禍后,覺得生活也像斷了腿兒。但后來想,我的地還在,有土地就有底氣,而且國家對農業、農村、農民這么重視,政策扶持力度這么大,我相信只要有腦子、肯吃苦,生活會越來越好。”
時代鄉賢 巧手編織繪新景
日前,記者來到新民村李延喜家的生態養鵝場,未見鵝場,先聞鵝聲。隨著此起彼伏的“嘎嘎”聲,放眼望去,一群大大小小的白鵝左搖右擺,憨態可掬。如今,李延喜養殖的大白鵝已發展到1200只,其中有200只是產蛋鵝。
李延喜給自己的微信起名叫“向天歌”,寓意樂觀向上、不向命運低頭,更代表了他本人的性格。在他的微信好友對話框里,鵝蛋成為主要的聊天內容,每年生產的肉鵝和鵝蛋基本上都是通過微信銷售出去,年收入在10萬元左右。
從富裕戶到貧困戶,再從貧困戶重新富起來,李延喜又*把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除了忙著管理和發展養鵝場,李延喜平日里還喜歡畫畫和用核桃等材料制作工藝品。
“我家這口子,從小就喜歡寫字畫畫,脫貧致富了,咱們農戶也有能力去追求藝術了。”李延喜的妻子說起如今的生活,話里透著份滿足和驕傲,19歲的兒子正在哈市一所技師學校上學,學雜費和住宿費享受國家全免政策,李延喜兩口子和父母一起住在寬敞的新房里。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所以我想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和加工廠,以‘養殖戶+合作社+企業’的發展模式,將養鵝產業發展成集養殖、加工、銷售、生態觀光、餐飲于一體的現代化規模化養殖場,帶領更多的貧困戶致富。”說到未來,李延喜信心滿滿。
新民村村委會主任董長江告訴記者,村里和駐村工作隊已將養鵝產業納入全年工作規劃,準備協調資金,將李延喜的生態養鵝場擴大至3000平方米,同時吸收3至5戶貧困戶參與創業。“這樣既解決了村民的后顧之憂,又帶動了部分貧困戶增收致富,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李延喜很平凡,苦心經營著小家,謀求著增收致富的門路。李延喜不平凡,他肯動腦、肯學習,心無“等低保、靠扶持、要救濟”的依賴思想,人生屢遭挫折他仍能挑起家庭的重擔,努力拾起對生活的信心,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生活。
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人若無志,一事無成,扶貧更是如此。“精神扶貧”“*脫貧”“*施策”,如何“*”?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其實,“扶貧先扶志”和“扶貧必扶智”就是“*”的表現,因為抓住了這兩個關鍵,“輸血”也好,“造血”也罷,歸根結底都與“志”和“智”有關。可以說,“扶志”和“扶智”就是扶貧的“雙劍”——雙劍合璧,戰無不勝。
在脫貧攻堅路上,我們期待看到越來越多的“李延喜”!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