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新技術,我們種山楂省時省力又增產。”說起科技帶來的好處,邢臺清河縣花園村農民郁金良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他家10畝山楂靠著科學管理,每畝年收入由過去的3000余元提高到5000余元。其中,特級果56個就重達1公斤,一個竟能賣到1元錢。
說起科技對特色種養的重要性,清河縣馬屯山楂合作社董事長高俊英深有體會地說,多虧鎮領導跑省進京,從北京農科院和河北農大請來了專家,這才解決了以往山楂個頭小、產量低、品相差的問題。專家經現場把脈會診,詳細制訂出《山楂園無害化種管實施細則》。在專家每年春冬兩次的指導過程中,鎮里還特意讓各村選派十余名青年人現場學藝,先后培養果林種管人員150余名。
隨著新技術的注入,山楂園收益大增,并被評為國家無害化山楂基地。山楂的喜人收益,激發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如今,馬屯一帶13個村已發展山楂林2.2萬余畝,農民年均增收6000余元。
近年來,清河縣委、縣政府立足科技富農、科技興農,積極引進科技人才,大力培養鄉土人才。到目前,清河從中科院、河北農大等地聘請定期前來指導的農業專家教授達300余人,為當地培養種養鄉土人才1200余人。這些“農科力量”將農業前沿技術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奶牛、肉牛、生豬飼養以及經濟林、蔬果、有機作物種植等領域,讓廣大農民在科技種養中嘗到甜頭。
柳林村曲文波等4戶農民在縣農業示范園區建起60畝奶牛飼養場,養殖奶牛900頭。他們在專家的指導下抱團闖市場,現已成為光明乳業公司的*供奶商。曲文波飼養了280頭奶牛,僅賣奶一項,年收入就達230萬元。
油坊鎮有種植大蒜的傳統,建有萬畝大蒜種植基地。過去按“老理兒”種,蒜頭小、產量低。為此,鎮政府辦起“大蒜夜校”,由當地知名的“蒜博士”王中卓擔任教師。王中卓還巡回到田間地頭指導,為每家種植戶培養了一名種大蒜的“明白人”。如今,油坊大蒜賣到了日本、韓國等地,每畝收益6000元,比以往增收一倍多。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