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沼氣和生物天然氣為主要處理方向,以就地就近用于農村能源和農用有機肥為主要處理方向,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推進農村能源革命”——2016年12月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農村能源建設指明了發展方向。
兩年來,宜昌市農業局、市農村能源辦公室認真落實指示精神,把農村能源工作融入現代農業、生態環保和美麗鄉村建設之中,以解決畜禽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問題為導向,圍繞“果園、菜園、茶園”和農民聚居地,強力推進以沼氣為紐帶的循環農業示范點建設,成功培育“菜(果、茶)—沼—豬”模式的農村能源新動能。截至2017年12月,宜昌市建成10個生態循環農業示范點,全市“菜(果、茶)—沼—豬”生態循環推廣面積達200萬畝。生態循環農業如星星之火照亮宜昌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前景。
生態循環農業究竟如何運作?它是怎樣找準了“美麗鄉村”與“生態家園”的結合點?帶著這些問題,1月13日,我們跟隨市能源辦專家一行,前往枝江市美合蔬菜合作社、夷陵區嘉馥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和點軍區同創農業公司探訪“菜(果)—沼—豬”生態循環農業模式。
枝江“種菜大王”馮清華:
讓沼液源源噴進菜地 種出1300畝放心菜
1月13日上午10點,嚴霜如雪,寒風凜冽,枝江董市鎮洪治村的田間卻是一片火熱忙碌的景象。枝江美合蔬菜合作社董事長馮清華,正在指揮工人們調試田間的上萬個噴頭。“這些噴管噴出的是配比好的沼液,可以用作有機葉片肥,對蔬菜生長很有利,用了它,一畝地就可減少使用上百斤化肥,種田成本更低”馮清華興奮地說。
1982年出生的馮清華,憑著精明能干成為遠近聞名的“種菜大王”。近年來,他發現市場上對高品質蔬菜的需求越來越大,于2015年回鄉成立了合作社,流轉土地1700畝,其中核心種植區1300畝,主要種植廣東菜心、西蘭花等特色蔬菜。
在宜昌市和枝江市農村能源辦公室的指導和幫助下,馮清華建起農村能源小型沼氣工程項目,目前已建成兩個200立方米的發酵池、200立方米的原料預處理池和200立方米的沼液存貯池以及儲氣柜。沼液存貯池與噴灌設備相連接,實現水肥一體化。
合作社每天派人從周邊的養殖場收集畜禽糞便,然后放入密封的預處理池中,糞便經過發酵產生沼氣和沼液,每年可產生30000立方米沼氣輸送給附近50戶農民使用。沼液通過水肥一體化設備按不同蔬菜、不同生長期科學配比沼液濃度,然后與遍布田間的噴灌設施聯網,噴灑在蔬菜葉面。干濕分離后的沼渣也有用處,它與廢料混合堆漚發酵,可當底肥。
馮清華介紹說:“沼肥一方面可以改良土壤,增強肥力,促進農藥化肥減量,我們一年可節省化肥農藥開支20萬元以上,另一方面提高了蔬菜的抗病能力,讓我們種出高品質的綠色蔬菜”。
目前,合作社種出的菜供不應求,訂單已排到了下半年,并遠銷安徽、河南等地,客戶們都說,“美合的菜品質好賣相好,吃不厭”。去年12月,馮清華投資興建了600平方米的冷庫和包裝車間屹立在田頭,讓大家吃到*新鮮*放心的綠色蔬菜,是他的心愿。
嘉馥農業種田有“新意”:
秸稈“變身”有機肥生態觀光采摘受追捧
同樣在夷陵區鴉鵲嶺鎮,嘉馥農業以生態農蔬、水果、畜禽的種養殖為基礎,將產業鏈拓展到休閑旅游、物流配送和餐飲等產業,探索了一條集蔬菜種植、畜禽養殖、餐飲管理、休閑觀光、體驗采摘于一體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成為業界學習的榜樣。
我們在占地570畝的園區看到,一壟壟綠油油的白菜生機盎然,大棚里紅艷艷的草莓、黃澄澄的小番茄,讓人忍不住摘下幾個嘗嘗,連聲稱贊“味道不一般”,養殖區幾百頭小豬歡快吃著青菜……目前,嘉馥農業已建成320畝高效綠色蔬菜種植區、120畝菜—沼—豬循環農業種養示范區、130畝果蔬采摘體驗綜合區,成為宜昌眾多政府機關、學校和企業食堂的菜源直供基地。
去年,在市、區農村能源辦公室的支持下,公司投資60萬元建成600立方的沼氣工程,一年可處理園區及周邊養豬場豬糞4000噸,生產沼氣40000立方米,不僅園區餐館燒水做飯、取暖都用的是沼氣,附近農民也沾光用上了沼氣。同時,園區還建設了3處沼肥一體化利用系統,配備20萬米的管網和滴管將沼液輸送到菜地果園。在現場,我們還見到了200平方米的秸稈堆放場,換茬收割下來的秸稈,在此粉碎并堆漚發酵成肥,重新撒進田間滋養莊稼。
在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同時,該公司修建了戲臺、垂釣、棋牌、球類等設施發展休閑觀光采摘,大大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僅2016年園區出產無公害果蔬2000多噸,年接待中外游客10萬人次,并帶動周邊150戶農民就業。
同創農業讓豬糞變廢為寶:
貧困村用上沼氣 管住斧頭守住山頭
規模化養豬、豬糞產沼、沼渣“煉”成有機肥……對于點軍區土城鄉省級貧困村落步埫村來說,這個循環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可以生出財富。
落步埫村坐落在土城鄉西北部半高山地區,海拔620米,常年氣溫比城區偏低。1月13日下午,我們和市能源辦專家一行來到在村里,屋頂田間隨處可見仍未融化的皚皚白雪。走進村民馬明花家,發現她正在用沼氣灶炒菜,懷了二胎的她說,現在用了沼氣,冬天燒水做飯不用操心上山砍柴,特別方便。
2014年,落步埫村依托同創農業有限公司及鑫龍蔬菜專業合作社建成了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將沼氣沼液沼渣綜合利用、化肥減量、禁施高效農藥等措施結合起來,形成“菜—沼—豬”高效循環農業模式,打造綠色生態村。
落步埫村支部書記劉金華告訴我們,同創農業公司的養豬場年出欄生豬6000頭,村子周邊還有六七個養豬場,隨著規模逐年擴大,豬糞污染成了*的難題。2014年,在宜昌市農村能源辦公室、點軍區農林水局的支持下,建設400立方米小型沼氣工程1處。利用地勢鋪設管道將山上豬場糞污引流到沼氣池。不僅有效處理了養殖場的糞污,還收集處理周邊養殖糞污,維護了村莊環境衛生。同創農業公司通過管道與全村其他8處小沼氣池連通,保障向村民供應充足穩定的沼氣,現在120戶村民都用上了沼氣。目前該村在建3處沼氣工程,全部建成后可供220戶村民用氣,基本實現沼氣供應全覆蓋。
去年,村支書劉金華在落步埫投資建設了全市*以沼渣為主料、以秸稈為輔料的有機肥生產線,預計一期可產萬噸有機肥,實現該村沼肥的全量化利用。“一年下來,豬糞的循環利用可產生可觀的效益,豬糞變成了帶領大家脫貧致富的寶貝疙瘩!”
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實現“鄉村振興”一條捷徑
在宜昌,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正迸發出巨大的活力與生命力。利用豬糞尿發酵生產沼氣、沼肥,沼氣提供能源和照明,沼液、沼渣當肥種莊稼,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循環農業不僅改善了環境,提高農產品品質,還增加了農民收入。我們在一些循環農業示范點看到,農戶房前屋后一改以前的臟亂差,田間地頭少了糞尿污染物,催生不少文明戶、文明村,農民喜上眉梢。
循環農業的紐帶是沼氣。市農村能源辦公室負責人陳鳴富說,通過沼氣,可以實現農業廢棄物的能源化利用、肥料化利用和無公害化處理,轉變了農業生產方式。以此為中心的循環農業,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實現了資源的更少消耗,環境的更小污染,*程度地利用農村現有資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需要,讓農民更加富裕、生態環境得到更好保護,都可以通過循環農業實現。
宜昌市在現代綠色農業建設實踐中深深認識到,發展循環農業是農民增收的必然選擇,是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必然趨勢。目前,市農村能源辦公室將通過政策引導、市場運作、產業整合、技術培訓、扶貧帶動等多種措施大力推廣循環農業經濟模式。據悉,2018年宜昌市將再新建10個市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點,2-3個市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全市循環農業建設更上新臺階。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