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8日,長沙市雨花區在跳馬鎮跳馬村舉行首批《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頒發儀式。很快,跳馬鎮的1.5萬農戶將領到這一代表土地身份證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
“以前,農村土地是集體所有的土地,大家只有使用權。”雨花區副區長劉江紅介紹:“拿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以后,意味著農民擁有了包括土地承包經營權、使用權、收入和處分權等多種權利,相當于把土地承包經營權變成了他們的‘活資產’,可以享受國家相關惠農政策,還能用來抵押貸款,擴大經營規模。”
這里的農民笑了:“有了這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我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以后,錢不夠,憑證可以去做抵押貸款,還可以流轉呢!”
2017年,在雨花區,令農民兄弟開心的遠不止這一件事情。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偉大構想。雨花區委、區政府快速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推出一系列鄉村振興舉措,開啟美麗鄉村建設藍圖,引領雨花農村幸福巨變。
脫貧致富“一個都不能少”——“金飯碗”一定要裝上“好食材”
【故事】
“跳馬是全省的綠心,長株潭三市的中心,加快跳馬的兩型發展、綠色發展,意義重大。”時間追溯到2016年8月2日,剛剛履新沒幾天的雨花區委書記張敏,*站便來到跳馬鎮調研。這里凝聚著張敏濃濃的牽掛。
2015年1月,跳馬鎮整體劃入雨花區,迎來了全新的發展起點。跳馬鎮是長株潭生態綠心保護區的核心,占長沙市綠心綠肺面積的三分之二,占湖南省綠心綠肺面積的三分之一,地處長株潭三市20分鐘旅游圈的圓心。然而,與雨花區其他街道相比,跳馬經濟基礎條件薄弱、產業發展單一。如何跟上城區發展的節奏,求得更大的發展機遇、發展空間和發展動力,是擺在當前的重要課題。
在跳馬調研期間,張敏進農戶,下田地,與跳馬鎮的黨政班子一起共商良策,共謀發展。“跳馬鎮各類資源非常豐富,是個‘金飯碗’,但‘金飯碗’一定要裝上‘好食材’。”張敏一聲聲叮囑,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延伸】
為了讓跳馬這個“金飯碗”裝上“好食材”,2017年,雨花區先后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舉措,*扶貧就是其中之一。區里共為444戶貧困戶1257人建檔立卡。建立一戶一檔,一戶一冊的貧困戶檔案。扎實推進產業發展、易地移民、危房改造、醫療救助、教育助學、社會兜底、生態補償等“七個一批”工程。12個街道、跳馬鎮和紅星實業集團對口幫扶44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建立283名干部與444戶貧困戶幫扶對子。到2017年底,在全國扶貧開發系統已有394戶1175人標識脫貧。黎托街道幫助新田村貧困戶發展養蜂21戶,提供蜂箱44箱,取蜜200斤,每戶年可增收1.8萬元。
為對口幫扶的龍華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11戶、貧困人口351人。區政府先后投入扶貧資金160萬元,12個區直部門、72名領導干部與60戶貧困戶組成幫扶對子,開展“一對一”結對幫扶活動,先后完成29戶貧困戶易地搬遷。聯合75戶貧困戶與長沙紅星市場合作,組建龍華綠星種植合作社,引進推廣秀珍菇、迷迭香、蔬菜特色種植50余畝,支持蜜蜂、黑山羊、土雞規模養殖,形成“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發展模式。投資新建一座40千伏安光伏發電站,拓寬村道5公里,美化、綠化、亮化移民安置小區,栽種綠化樹木1000株,安裝路燈300盞;培育發展2家專業合作社,引進新型農民經營主體,成立了農業專業合作社,加快了土地流轉,解決了70多戶貧困戶勞動就業;易地集中安置22戶,分散安置4戶,改造危房11戶;完善村級衛生室建設,改建了三義學校為醫療救助站,增設了藥房和醫療器械,并通過瀏陽市衛生局驗收,為建檔立卡戶和當地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的醫療保障。2017年,該村成功實現貧困村“摘帽”,貧困戶脫貧。
試點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讓農民共享財產性收入增長
【故事】
2017年10月25日,長沙市雨花區會議中心,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會議在這里召開。會上啟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宣布通過一系列改革,讓農民獲得更多的財產性收入。這是長沙市*啟動該項改革的區縣。
為什么要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雨花區委副書記、區長劉素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農村集體資產產權不清晰,農村集體資產的運營管理往往由村委會或村民小組來代行,政企不分,一直是制約農村集體發展的根源之一。產權不清晰,必將影響產權主體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必將影響集體經濟的發展,影響農民財產性收入的提高。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就是要通過核定資產,明確資產產權,激發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做大做強農村集體經濟。
改革怎么改?會議提出,改革將完成以下任務:清產核資,將集體資產存量調查核實清楚;確權,即科學確定成員身份,把農村集體資產的所有權確權到不同層級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集體;配置股份和建立集體經濟組織,合理配置股權,成立農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或經濟合作社這一特殊法人組織;發展集體經濟以及健全各項制度。
改革將給農民帶來哪些利好?改革后,村級集體資產將被量化,農民變股東,讓資產變財產。成立農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作為特別法人開展經營活動,按照市場規律進行運營,農民將按照股份從合作社獲得財產性收入。
據悉,2017年6月,雨花區被確定為全國100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區之一,將在兩年內完成改革試點。
【延伸】
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一方面使城市周邊的農村、農民快速富裕起來,集體財產快速增值。另一方面,農村變成城區,村委會轉變為城市社區居委會(籌委會)后,本來就嚴重存在的農村集體資產產權不清晰現象,變得更加突出。就雨花區而言,至今還有29個村、17個集體資產管理委員會和7個公司,這些地方都存在集體資產歸宿和收益分配問題。
據悉,集體資產包括經營性資產、非經營性資產和資源性資產三個方面。經營性資產主要是指房屋、門面等。非經營性資產,主要是學校、道路等。資源性資產,主要是土地等。
這些年,雨花區在探索農村集體產權改革上進行過一些努力,但是因為受到政策、頂層設計等方面的制約,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2016年,全區17個社區籌委會轉化為社區,但是資產問題并沒有解決。為了解決面臨的資產問題,一些村(社區)專門成立集體資產管理委員會,但是這個委員會沒有獨立的法人資格。有7個村通過產權改制實施股權量化并成立了公司,但作為公司運營,稅費負擔又很重。何況按照公司法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只能在50人以下,而一個村通常都超過了2000人。為了避開公司法的限定,往往就采取委托持股的形式,即一些村民將自己的股份委托給名義上的股東代持。這樣一來,又存在連帶責任風險。
據介紹,這些集體資產產權不清晰,市場主體地位沒有確定,既無法與市場接軌,資產的效益難以發揮出來,又不能與現代城鎮化建設相配套,對城市化的建設和發展具有一定的阻礙作用。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就是要通過明晰產權,確立市場經濟的主體地位,讓老百姓更加受益。”雨花區副區長劉江紅說:“總體思路,就是要在明晰產權的基礎上,成立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使其與市場經濟相對接。”
全面“河長制”推動全民治水——河水變清了,環境變美了
【故事】
2017年6月19日,湖南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現場會在雨花區召開,省委常委、副省長張劍飛,長沙市副市長廖建華以及省政府有關部門、各地級以上城市有關負責人出席會議。
湖南省13個市州共有黑臭水體170個,位列全國第三,整治任務艱巨,其中長沙市雨花區將城市“雙修”和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運用到圭塘河治理的經驗,得到了有關部門充分肯定。在當天的會議上,圭塘河作為全省黑臭水體整治工作現場會*參觀點,接受了與會代表們的觀摩。美輪美奐的圭塘河,給與會代表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悠閑的船夫在水面泛舟,精致的景觀設計隨處可見,悠游小鎮的歐式建筑令人稱羨。與會人員聽取了圭塘河流域綜合治理的經驗介紹,詳細了解了圭塘河“6+”治河模式—治理+*治污、九龍治水+龍統籌、政府河長+民間河長、生態整治+產業融合、中國智慧+德國技術、平臺融資+市場化運作。會上,張劍飛充分肯定了長沙市雨花區圭塘河在內源污染治理、外源污染控制、生態景觀建設方面的做法及成效,并對未來流域兩岸海綿小區建設提出了期望。
【延伸】
圭塘河是長沙市*的城市內河,是瀏陽河的一級支流。過去,圭塘河曾因污水直排造成了嚴重污染,成為長沙有名的“龍須溝”,水質黑臭、垃圾成堆。
近幾年,長沙市雨花區鐵腕治污,實施“6+”治河模式,成立了圭塘河流域綜合治理指揮部,副區長陳懷宇任指揮長。2017年,湖南省全面推行河長制后,區委副書記、區長劉素月擔任雨花區總河長,陳懷宇擔任圭塘河河長,實施“一河一策”。雨花區還從民間聘請數十位志愿者擔任民間河長,“官兵合一”共同治理、維護圭塘河。引入德國漢諾威水協,共同治理圭塘河。生態引水工程實現通水,黑臭水體治理經驗在全省推介。創新市場融資模式,在圭塘河推行“生態整治+產業融合”模式,政府與企業聯手,開發沿河商業項目,在沿河兩岸規劃建設了8.65萬平方米的特色商業街區,依靠項目經營性物業收入,實現以河治河、以河養河。
在黑臭水體治理過程中,雨花區堅持截污清淤雙管齊下,將“控源截污”作為整治的根本措施,并以“零容忍”、“零盲區”、“零失誤”的態度,清理圭塘河河道淤泥與沉積物。如今,市政管網清淤疏浚已完成234公里,改造小型積水點32處,重點對石壩路、長塘路箱涵排口及樹木嶺堵點進行改造、截污,鋪設管道195米,清掏疏浚下水井5萬座。
與此同時,雨花區全力推進引水工程和開展生態修復。目前,引水工程已經通水。啟動9公里河岸景觀建設,涉及項目總投資約20億元。立足長遠,建立長效管理機制。雨花區成立了專門的流域水環境執法巡防隊伍,負責對流域全線進行專項執法督查,每日一巡查、每周一調度、每月一簡報,做到有問題及時溝通、及時通報、及時整改。
通過綜合治理,如今的圭塘河變了模樣,河水清清,河岸一村一景,處處煥發生機。在陽光明媚、清風和煦的日子里,可以看到不少市民在圭塘河岸濱水公園鍛煉、游玩。住在圭塘河岸的市民紛紛感慨:真沒想到,現在這里變成了雨花區*美的濱水公園。隆冬時節,圭塘河水像被水洗過一樣,碧藍清透。沿岸柳條搖曳,亭臺廊道,天藍水清,渾成一色,仿佛一幅洇開的生態水墨畫。
開啟美麗鄉村建設——讓農村變得和城市一樣美
【故事】
2018年1月3日,雨花區跳馬鎮團然村。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垃圾和散養的雞鴨不見蹤影,只有青綠的田埂、整潔的庭院,還有怒放的花朵……
垃圾,一直是農民心中的痛。它影響了環境,污染了空氣。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幾年前,團然村開始探索垃圾分類管理,開展垃圾回收。筆者看到,在雨花區跳馬鎮團然村的垃圾回收中心,一間占地600多平方米的房子內,整齊地擺放著茶色、白色、深色等廢棄的玻璃瓶子及其他回收物品,每個類別都有清晰的標識牌,物品繁雜卻干凈有序。
一人一臺垃圾車,早7點、晚8點,專職人員都會去村民家里回收垃圾,且垃圾分類已在團然村*推行,目前團然村已經建成長沙市*的村級垃圾回收中心。通過建立“戶分類、村收集、鄉鎮集中處理”的收運體系,引導村民自主分類收集,生活垃圾整治工作成效顯著,有效地減少了農村廢棄生活垃圾總量,提高了農村生活垃圾可利用資源的回收利用率,*終將團然村打造成極具特色的美麗鄉村。
截至2017年6月,長沙市雨花區已新建公共垃圾回收池47座、維修提質垃圾分類回收站10座、采購配備農戶分類垃圾桶18000套,并在13個村開展了農戶垃圾分類上門回收試點工作,杜絕了污水橫流、垃圾焚燒的現象,減少了地下水、地表水和大氣環境的污染,使農村生活垃圾處置實現全覆蓋。
垃圾不見了,跳馬鎮的環境變得更美了。石燕湖風光碧旎,長株潭綠心山清水凈。
【延伸】
實施垃圾回收,只是雨花區開啟美麗鄉村建設眾多舉措之一。為了使跳馬變得更美、更好,2017年,雨花區在這里啟動美麗鄉村建設,全域旅游建設是其中又一大手筆。2017年6月21日,在湖南省人民政府于北京主辦的“央企湘企暨‘一帶一路’產能合作對接活動”上,劉素月與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成功簽訂《長沙市跳馬生態片區兩型保護與發展項目投資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中國建筑將在長沙市助推雨花區跳馬生態片區兩型保護與發展項目,該項目是中國建筑目前投資額*的生態保護與發展綜合開發項目,也是湖南省*的綠心保護與發展創新和試點項目。
自簽訂戰略框架協議以來,雨花區與中國建筑對接進一步加強。目前中國建筑旗下專業*全、規模*的國有甲級建筑設計院——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聚集其精英力量,著手雨花全域旅游頂層設計方案的起草。頂層設計歷經3個月的雕琢與打磨,于2017年9月初已基本成型,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以本土產業為基礎,以文體游藝為拓展,形成涵蓋生態、文化、旅游的全域生態旅游+特色小鎮集群。總體目標定位于輕旅游共享生態田園綠心、到訪長株潭游客必須前往的生態旅游勝地、環綠心區域居民的郊野公園。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