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上市的數以萬計的中藥,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申報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而且無一獲批……”日前,一篇題為“為什么中藥通不過FDA的審查?”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再次將中醫藥拋向輿論的風口浪尖,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
為什么中藥通不過FDA的審查?
在2018中醫藥工作會議間隙,我們找到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當聽到我們的提問時,老先生直搖頭。“這樣說是不正確的,這個問題很復雜,不是通不過,而是在路上。”張伯禮強調。
中藥成分復雜 文化差異等致使難通過審查
“當前,我國有一批中藥正在申請美國FDA注冊的過程中。”張伯禮說,一個藥物在美國注冊,要經過FDA一系列技術審批流程。迄今,除復方丹參滴丸完成了Ⅲ期臨床試驗外,我國還有一批中藥獲得藥物臨床試驗許可,有5個中成藥完成了Ⅱ期臨床試驗。
一般來講,FDA的藥物審批要求提供Ⅲ期臨床試驗數據,Ⅲ期臨床試驗首先檢驗藥物的安全性,然后是有效性。藥物有效性的驗證方法采取隨機雙盲試驗,即設立對照組、參試者隨機分組、參試者和試驗人員都不知道參試者服用的是藥物還是安慰劑。采取這樣的方法是為了排除安慰劑效應。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長需耗時8—12年。
中藥之所以難通過審批,究其原因,張伯禮分析,一是兩種知識體系需要溝通、交流、融匯。中藥從藥物來源、處方、制劑及臨床評價等方面來說與現代化學藥有很大差異,雙方都有一個學習理解的過程。
這種局面正在改變,去年年底,張伯禮在與美國FDA工作人員交流時了解到,在美國、歐盟藥典會審批中國藥物時,案頭都會放一部中國藥典(Ⅰ部),作為重要參考書。
二是美國FDA是世界藥物監管*嚴格,水平*的機構,而中藥研發、生產、質控、評價水平與他們的要求確有很大差距,中藥要達到其審評技術要求,還需要不斷學習、實踐、提高。
“三是復方中藥研發技術難度更大,其他國家的藥品在美國FDA通過審批,注冊成功的也很少,且多是單味藥,復方中藥很少。”張伯禮說,復方中藥是中藥特色,對防治復雜性疾病有顯著優勢,但研究難度較大,技術要求更復雜。
的確,上海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院長陳躍來也表示,中藥的成分難以完全闡釋清楚;中藥尤其是復方中藥的作用機理尚不能用現代醫學語言表述;對中醫中藥的文化認同差異等都是其難通過的原因。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將FDA審批作為圈錢噱頭?
在“為什么中藥通不過FDA的審查”文中,作者表示,目前中國臨床實踐中的中藥不要說臨床Ⅲ期了,連臨床Ⅰ期和Ⅱ期都難以通過,因為大多數中藥的副作用不清楚,換句話說安全性沒有把握,更不要說有效性了。
“這些中藥其實明知無法獲得FDA批準,只是將FDA審批作為股市圈錢的套路而已。”作者結尾寫道。
對此,陳躍來表示,有這個可能,一方面國內老百姓不清楚這種行情,容易被忽悠;另外,對一些崇洋媚外的人來說,還是有一定市場。但這種急功近利、虛假宣傳,一旦藥品安全性出現問題,民眾就會對行業失去信心。
然而,張伯禮認為,這種觀點可能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并不正確。中藥海外注冊需要科技支撐,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和對法規的學習。的確,據我們了解,通過FDA的審查,時間消耗是一方面,再就是財力,通常花費高達3—5億美元。
“企業家以吃螃蟹的精神去探索,應當給予鼓勵和支持。”張伯禮說,中醫藥國際化是一個過程,特別是在發達國家進行注冊,尚處于探索階段,這也倒逼我們做好研究工作。
“中醫藥國際化是時代需求,不是我們強行向海外推廣中醫藥。中醫藥走向國際,要依賴國內堅實的科技積累,科技是中醫藥發展的翅膀,翅膀越硬才能飛得越高,越遠。”張伯禮強調。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