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蒜頭”種出“大產業”,“特色菜”念出“致富經”...近年來,河南杞縣深入推進新一輪農網改造工程,打造縣域堅強電網,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電能支撐。
“小蒜頭”種出“大產業”
杞縣城郊鄉平廠村有2000多畝地,其中1400多畝種的是大蒜。走進村子,這個有2000多口人的村子基本家家住樓房,院落干凈整潔。地里的蒜苗綠油油的,長勢喜人。
在平廠村北頭,村民胡家啟告訴記者,他的兒女都已成家,有穩定工作,家里去年種了6畝大蒜,收入8萬元,收入不錯,今年種了7畝多大蒜。
“以前澆地是從遠處接‘地爬線’到井邊,電線易磨損,容易漏電。現在機井通了電,用電澆地方便安全,比柴油機便宜得多。”胡家啟笑著說。
平廠村澆地難問題的解決是杞縣機井通電的一個縮影。國網杞縣供電公司積極爭取資金,為大蒜種植提供可靠的電力保障。2016年以來,該公司投資16270.8萬元,新建改造井井通1055臺,新建改造10千伏線路1365.98千米,新建改造0.4千伏線路596.7千米,新增配備容量18.21萬千伏安,受益機井6659眼,受益糧田33.66萬畝,惠及22個鄉鎮56萬人。目前,杞縣大蒜種植規模突破60萬畝,成為國內大蒜種植面積*大縣。
“特色菜”念好“致富經”
“蘑菇長得好,價格也高,現在每斤能賣到4.5元,到春節估計能漲到5元,蘑菇的豐產豐收得益于市場行情,更離不開供電公司的大力支持。”付集鎮呂寨村存平蘑菇種植產業園負責人呂建設說。
呂寨村存平蘑菇種植產業園以種植雙菌孢菇為主,目前流轉土地110畝,現有蘑菇菌種培養基地1個,蘑菇大棚106個,生產出的鮮菇80%通過鄭州航空港銷往北京、上海、天津、烏魯木齊等地,年產值400多萬元,帶動周邊160多名村民致富。
為服務當地發展高效農業和特色種植,國網杞縣公司公司優化配網結構,增強供電能力,以整村為單位推進電網改造,著力解決小城鎮和中心村電網建設,提高農配網供電質量。2017年,該公司完成中心村改造和“煤改電”配套電網建設工程515項,資金規模4.16億元,新建改造10千伏線路587.12千米,新建改造0.4千伏線路1675.6千米,新增臺區976臺,新增容量91.96兆伏安。
如今,杞縣特色種植和蔬菜大棚如雨后春筍興起,在湖崗鄉形成以府李莊村為中心,面積達5000畝的綠色蔬菜種植基地,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產銷一體的經營模式,建成520座蔬菜大棚,每座大棚的年收入平均在5萬元左右,帶動周邊6個村的村民致富。
“動力電”實現“脫貧夢”
“我負責加工袖子,*能加工200件左右,每件5毛,一個月工資3000元左右。”在湖崗鄉翟寨村勝霞服裝廠打工的村民王永紅高興地說。
目前,有90戶貧困戶與勝霞服裝廠簽訂了入股合作協議,貧困戶每年有可靠的收益分紅,在服裝廠工作的30戶貧困戶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實現穩定脫貧。
近年來,隨著國家大力實施*扶貧,杞縣縣委、縣政府鼓勵農民興辦各類特色產業,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國網杞縣供電公司主動服務、統籌規劃,加快推進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徹底打通電力*扶貧“*后一公里”,滿足農民創業和農業生產用電需求,助推農民脫貧致富。
“我們在翟陵、宋寨、宋院等地建立了分廠,安置農村留守婦女120多人,讓30多名貧困村民就業,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勝霞服裝廠負責人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