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重慶巫山福田鎮涼水村寧河果業柑橘基地。冬日暖陽下,一個個金燦燦的柑橘,猶如掛在枝頭的小燈籠,格外打眼。
在寧河果業的柑橘基地里,果農龔仁來拿著剪刀,“咔嚓”一聲剪下一個柑橘,接著,他再次拿起剪刀對齊柑橘,平剪掉葉柄,“這樣既不會劃傷手,果子又有賣相。”
“這些果子采摘后,經過專業處理和包裝后,將通過北京一家外貿公司出口到東南亞國家,可以創外匯收入。”基地負責人劉德兵看著滿園的柑橘樹,充滿自豪地說。
套種作物 實現雙收
走進果園內,只見一個個果實光滑紅艷。田間地頭一片忙碌:有的工人負責采摘柑橘,有的負責挑選鮮果,有的過磅稱重計數,還有的裝箱裝車……
龔仁來告訴筆者,他從2016年在寧河果業的柑橘基地務工,如今,他已學會如何種植、管護柑橘。*近天氣晴好,寧河果業基地請了80余位工人幫忙采果、選果和裝車。
“在柑橘生長期間,合理套種農作物、育果苗等,不但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柑橘生長環境,還可節約撫育成本,獲取一定的經濟收入,算是‘以短養長’吧。”說起自己的柑橘產業種植模式,劉德兵頗感欣慰。
2017年上半年,寧河果業基地的柑橘樹下套種芝麻,下半年,套種豌豆、小麥等小春作物。
這段時間,成片的豌豆、小麥郁郁蔥蔥,漫山的柑橘長勢喜人,綠色的山丘展示著柑橘套種經濟作物的成果。
“一塊地多份收入,不僅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還實現了經濟、生態雙收。”龔仁來說,為了讓柑橘長勢更好,他們經常邀請縣農委果品專家針對柑橘技術方面進行指導和管理,以提升產量和改變質量。
原來,從澆水施肥、防蟲治病,到采摘打包,都有人手把手地教。
10萬斤柑橘出口國外
“涼水村的土質好,日照時間長,結出的果子個大色鮮、肉嫩化渣、酸甜適度、味濃汁多。”劉德兵介紹,寧河果業基地選址是幾經挑選的。目前,在涼水村種植了2000多畝柑橘,主要品種是晚熟柑橘默科特。
今年,寧河果業進入采摘季的,大約有800畝。柑橘采摘期已持續了一周的時間,銷售量達100000斤,每斤售價3元,銷售額近30萬元。
“你眼前所看見的這些晚熟柑橘——默科特,全部是寧河果業種植的。”龔仁來的臉上寫滿了豐收的“喜悅”。他說,前段時間,巫山下了大雪,天氣驟然變冷,尤其早晚溫差大,有利于增加柑橘糖分,提升柑橘甜度。
“晚熟柑橘的*采摘期是春節后,那會兒采摘的柑橘才會達到*口感。”龔仁來說,“這段時間寧河果業采摘的柑橘,都是要出口的!先賣給北京一家貿易公司,再由貿易公司出口到國外進行銷售。”
“這段時間,大昌、大溪、曲尺等地,血橙、紐荷爾、椪柑……柑橘種類琳瑯。市場上的柑橘雖然已隨處可見,但是寧河果業的果子不在巫山本地賣。因此,完全無一席之地。”正在招呼工人選果的劉德兵說,因為全部要出口,得提前采摘并進行包裝。
柑橘出口,在當地人眼中,其實并不稀奇。近年來,福田鎮大力發展柑橘產業,還從湖北引進企業種植柑橘,帶動不少老百姓增收致富。
瞄準柑橘 塑造品牌
寧河果業基地的柑橘采摘已經快接近尾聲,下一步,柑橘樹即將進入冬管護。
“*性采果有可能讓樹體的營養突然間供需失調,輕則樹勢衰弱,影響花芽分化。柑橘采收后,其‘營養儲存庫’被帶走,打破樹體養分平衡,樹勢情況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劉德兵說,屆時,工人將對果樹剪枝并進行葉面追肥。
寧河果業則是采用“合作社+公司+農戶”模式,帶動村民發展柑橘產業。土地流轉后,每畝柑橘老百姓保底收入能達到500元,超出后,再提40%的分紅給村民。
今年,寧河果業基地的柑橘還未進入豐產期,每畝大約可采摘1000斤果子。豐產期時,每畝柑橘產量約2000斤。
以前,涼水村沒有支柱產業,村里常年在外務工人員達1000多人,近年來已有不少村民回鄉發展柑橘或在村里就近務工。
如今,涼水村的柑橘產業發展起來了,農民增收了,村里不少人還能就近就業了。據悉,涼水村的柑橘產業發展既帶動了脫貧攻堅,還減少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數量。
劉德兵稱,以前家里養殖“跑跑豬”,雖然沒有種植柑橘的經驗,但是他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做了充分的準備。現在,就瞄準發展柑橘產業,并決定做精品質,努力塑造品牌。
當前,振興鄉村戰略啟動,為滿足游客鄉村生態游的需求,讓大家享受柑橘豐收時秋冬游帶來的無盡情趣和歡樂,劉德兵又在心底盤算:帶領村民開發“嘗農家飯、品優質橘、采豐收果”鄉村游套餐……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