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種了20畝小麥,明年40多畝地全部種水稻,除去租金、成本,一年純收入至少可達到15000元。”宜昌遠安縣洋坪鎮任家崗村,貧困戶余小明查看著長勢良好的小麥,高興地算著他的“致富賬”。
余小明是任家崗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長期資金短缺、勞動力缺乏,發展產業增收困難。他如何有能力流轉承包40多畝土地?他有能力管理和經營嗎?
余小明說:“想種地,但是小打小鬧沒什么收益。想擴大經營,但沒有資金和勞力,也就只能想想。這次敢流轉承包這么多土地,主要是縣經管局推行的‘3+1’規模經營模式。”
據了解,“3+1”規模經營模式,是由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土地承包戶三方合力,助推規模經營主體開展經營的新機制。龍頭企業先預付糧食收購訂金,給規模經營主體下訂單,規模經營主體利用糧食訂金向土地承包戶流轉土地,自主開展農業經營活動,社會化服務組織幫助家庭農場進行農業生產服務。
余小明就是采用這種模式,由湖北瓦倉谷香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向他支付了2018年的糧食收購訂金,余小明利用這筆訂金向農民流轉了40多畝土地,然后再和農機合作社簽訂了社會化服務合同,由社會化服務組織負責幫助其開展生產。
“我家勞動力不足,現在有合作社幫我耕種、收獲,自己主要做好田間管理工作,按簽訂的合同,水稻由公司收購,也不愁銷路。”余小明高興地說,幫扶力度大,只要肯干,脫貧沒問題。
“這種模式,融和訂單農業、規模農業、社會化服務為一體,對于促進農業現代化、增加農民收入有著積極的作用。”原縣經管局局長、現縣畜牧中心主任張勇介紹說,2017年全縣流轉土地面積1.1萬畝,其中流轉433戶貧困戶土地1800余畝,支付流轉費70多萬元,新發展了11家規模經營主體,新增規模經營面積4000余畝。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