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在徐州考察時也指出,發展特色產業、特色經濟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舉措,這為江蘇未來農業農村發展指明了方向。
省農委主任吳沛良表示,展現鄉村振興的江蘇作為,要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培育新業態,提升農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多元發展,農業結構越來越優。
近年來,全省各地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聚焦政策、集聚要素、聚合力量,堅持“主導產業提升、特色產業擴面、多元復合經營、一二三產融合”,扎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農村經濟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優質稻米開發力度加大,建成一批優質品種統一布局、統一收獲、統一銷售的產業基地,畝均效益達到3000元以上;特色高效產業培育步伐加快,全省年產值10億元以上的縣域優勢特色產業達162個,近1/3的行政村擁有自己的特色農產品;加快發展創意休閑農業,全省建成規模休閑觀光農業園區景點7200多個,年接待游客1.2億人次,綜合收入超350億元;綠色生產技術加快推廣,種植業重點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化肥使用總量較2010年下降8.4%,畝均使用量減少9.8%;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典型模式;扶持22個稻田綜合種養試點縣示范基地57個,帶動全省稻田綜合種養面積67萬畝。位于泰興市的江蘇洋宇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是農業綠色發展的一個縮影——矗立的有機肥廠、高品質的桃梨果園,五顏六色的花木和悠閑的“散步雞”,很難讓人把這里和養豬場聯系起來。盡管公司年上市10萬多頭商品豬,欄存能繁母豬5000多頭,但整個養殖區聞不到臭味、異味。121棟標準豬舍及飼料車間、生活區、管理區,安裝了300多個電子眼。董事長唐紅新介紹,通過建立電子信息網絡,從生豬產仔、育肥、防疫、檢疫,到屠宰上市及豬飼料配方,實現了全程監控。此外,公司還形成以沼氣發酵為紐帶、畜禽養殖與果林園藝相結合的“豬-沼-果-糧-經”全產業鏈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生豬養殖糞污沼氣發酵后,沼渣用于生產有機肥,作為果、蔬、苗木、糧田的優質有機肥料;發酵后的廢水氧化后用于果、蔬、苗木、糧田的灌溉;沼氣用于發電和仔豬保溫。省農委專家認為,通過該項目建設,果園農田全部使用經過處理的養殖廢水和堆積發酵的有機肥,養殖場排泄物實現零排放、全部資源化利用,形成了養殖與種植的良性循環系統。
正視問題,挑戰中尋求機遇。
推進江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非一帆風順。
江蘇是農業資源小省,人口密度全國*,每平方公里742人,是全國平均密度的5.5倍,人均耕地不到0.9畝,僅為全國的2/3,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經營比重不到50%。據調查,江蘇省農作物復種指數高,耕地利用強度大;畜禽規模養殖的糞便處理得不到根本解決,數十萬生豬散養戶成為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難點。隨著資源、環境兩道“緊箍咒”越繃越緊,拼資源拼投入的傳統老路已難以為繼。
從產業上看,全省糧食種植面積8150萬畝(一年兩茬),占總播種面積的70%,結構比較單一;從產品上看,農產品供給與消費升級不相適應的矛盾顯現,結構性矛盾突出,存在“大路貨多,優質品牌農產品少”、“傳統農產品多,生態產品、文化創意產品少”、“初級產品多,精深加工產品少”的供給格局,不能適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快速升級的需要;從區域上看,蘇南、蘇中、蘇北發展不均衡,梯度差異較大,產業布局尚不能形成特色鮮明的產業體系。
農業生產成本攀升導致比較效益不高的問題更加突出。用地成本上,目前土地流轉租金普遍在每畝800—1000元左右,對規模種植大戶影響較大,收成較差年份,部分地區甚至出現大戶棄田現象;用工成本上,全省2600萬鄉村勞動力中從事農林牧漁業的僅占不到30%,且以老人、婦女為主。與此同時,大量質優價廉的進口農產品對國內農業產業發展構成嚴重沖擊,江蘇省主要農產品國際競爭能力不強,農業“走出去”企業數量少、實力不強。
省農委發展計劃處副處長楊曼告訴記者,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促進農民增收為中心任務,堅持以綠色發展為統領,以融合發展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從生產端、供給側入手,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培育壯大新動能,構建更加協調、更加高效、更可持續的新型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
以南京為例,常住人口超600萬人,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近5萬元,“中高端消費的潛力很大,要將龐大的城市人口消費紅利向農村釋放,發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途徑。”南京市農委主任方中友表示,伴隨著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提高,當前農產品消費上出現了結構性轉移,對農產品的多樣化、精細化和標準化要求更高。要適應這種新變化,必須擴大綠色、優質、安全農產品有效供給,大力發展以優質糧油、綠色蔬菜、精品園藝、經濟林果、健康畜禽和特色水產為主導的六大產業體系,健全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產業延伸,構建新型農業體系。
認識到農業農村發展的短板,近年來,江蘇省樹立“大產業”“大市場”“大流通”理念,完善加工流通全產業鏈條,推動產業跨界融合、相互滲透,拓展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提高附加值,打造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
以水蜜桃為代表的高效農業,占無錫惠山區陽山鎮農業的比重達98%,桃農人均純收入超2萬元,已形成從生產、貯運、加工到流通的產業鏈條。不滿足于單一的賣桃,陽山水蜜桃公司不但先后研發出水蜜桃汁、水蜜桃果酒,更向旅游度假、文化養生、農村體驗全面升級,發展多種形式的農家樂和民宿,有本地農民改造農房建設的,也有城市資本下鄉投資的,每到周末,陽山鎮的民宿和農家樂都能吸引大批來自無錫及周邊地區的城市游客。
“我們以龍頭企業為核心、重點園區為載體,形成了一產往后延、二產兩頭連的模式,構建了農產品生產到加工、轉變為消費品的全產業鏈。”無錫市農委主任高佩介紹,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去庫存”是要優化產業結構,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加快加工轉化;“降成本”是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引導產業集聚,推動綜合利用;“補短板”是要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提高產品競爭力。
省農委農業產業化發展指導處處長倪錫林告訴記者,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才能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此,江蘇省實施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工程,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
產業融合,落腳點是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省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邵紅寧表示,三產融合過程中,要更加注重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不僅僅賣農產品,而且能夠通過介入農產品加工、銷售這樣一個產業鏈條,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
位于海門的江蘇中寶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鮮青農產品冷凍及深加工產品研發、生產與銷售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每年直接給農民帶來收益達2.51億元。董事長邱衛池介紹,該公司以訂單為紐帶,在蘇中、蘇北地區建有16萬畝原料生產基地;以合作社為依托,牽頭組建了蘇峰速凍蔬菜專業合作社,帶動周邊1.5萬戶農民發展原料生產;以農民經紀人為中介,發展成員350多人,發揮他們在活躍農村經濟、基地聯接農民中的積極作用。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江蘇省各地正以十九大精神為指針,不斷提升產業鏈價值鏈,新業態新模式在不斷涌現。江蘇大地,正奏響鄉村振興的華彩樂章。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