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南地處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秦巴山區交匯處,地形復雜,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因此,隴南特色農產品一度是“種得好、養得好,就是賣不好”。
去年,隴南下寨村順合果仁加工有限責任公司依托“隴南鄉村大數據”系統的“地方特產”和“微店”欄目,終于讓自己的松子、核桃順利地“走出去”變成了收入。公司預計今年的年產值將突破6000萬元、凈收入達到1000萬元,可以幫助下寨村107名貧困村民人均穩定增收1000余元。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了隴南的大數據建設工作。隴南市創新利用“隴南鄉村大數據”系統,以信息流帶動當地農村的人流、物流、技術流、資金流,建成了“網上村莊”,為群眾打開了互聯網的產業窗口,照亮了隴南的扶貧路。
解讀扶貧政策 監督扶貧效果
隴南市是一個勞務輸出大市,外出打工者對*扶貧政策,特別是貧困戶的納入和退出政策不是特別了解。一些村民誤以為貧困戶名單是村、社干部拍腦袋想出來的,意見很大。雖然鎮、村干部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宣傳講解,但是收效并不理想。“隴南鄉村大數據”系統運用推廣后,市縣和相關部門通過在“*扶貧”欄目發布各類扶貧政策并進行詳細解讀,有效化解了群眾疑慮。
按照隴南*扶貧工作的安排,各級黨員干部和貧困戶一對一結對子,幫扶貧困戶脫貧致富。但是由于人員變動頻繁,一直存在幫扶人不了解幫扶對象等現象,嚴重影響結對幫扶政策的落實。現在,“隴南鄉村大數據”的“*扶貧”欄目實現了社會幫扶查詢功能,干部群眾只要輸入自己的姓名就能查到“我在幫助誰”、“誰在幫助我”等內容,還能查詢到甘肅省幫扶單位在隴南市各地對應的幫扶人。這不僅加強了幫扶人和幫扶對象的聯系,而且將幫扶責任人置于社會監督下,有力地提高了政策透明度。
傳播先進技術 交流致富經驗
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怎么讓村民搭上互聯網這條高速路呢?“隴南鄉村大數據”通過鏈接中國農業網的農技百科、致富經,為群眾搭建了一個學習和交流農業實用技術、致富經驗的平臺。
康縣長壩鎮劉溝村認證村民“翠花”在系統上尋求夏季花椒防蟲的經驗,一經發出,廣大用戶紛紛留言回復。農技專家“天道酬勤”*時間進行了回復,提出了2條具體的防蟲措施,還對夏季其他常見病防治進行了詳細講解;其他“認證村民”和“游客”也都積極出謀劃策,共回復了20多條有參考價值的留言。“翠花”按照大家提出的建議和辦法,及時解決了自家花椒樹的蟲害問題,保證了花椒的產量。
機械化生產的便捷性是眾所周知的,如何將機械生產和傳統的中藥材采挖結合起來?宕昌縣拉沙村村民想到了一個好辦法。2017年11月,當地利用“鄉村大數據”平臺直播了機械采挖中藥材的現場演示會,使當地中藥材種植戶頗受啟發,紛紛轉變傳統人工采挖方式為機器采挖,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率。
搜集市場信息 實現產銷對接
“我的銷售渠道又多了。‘隴南鄉村大數據’真是一個為民服務、非常有用的平臺。”益禾源商貿有限公司的張新云說。
張新云在武都區漢王鎮羅寨村開了一家主營“棗夾核桃仁”的公司,但苦于沒銷路,遲遲不能打開市場。自“隴南鄉村大數據”推廣使用以來,他*時間進行了村民認證,把自己的產品“棗夾核桃仁”上傳到“地方特產”欄目,很快引起了關注,生意越做越紅火。
徽縣虞關鄉仁山村盛產豬苓等中藥材,但是因為信息閉塞,村民對市場價格波動很難把握,好東西卻賣不了好價格,嚴重影響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隴南鄉村大數據”上線以來,當地藥農終于找到了與市場的接軌點。村民“清風徐來張”在“農技交流”欄目“中藥材頻道”發布了一條咨詢豬苓行情的信息,不僅收到了回復,還有一些買主主動找上門來。比起往年,2017年他的中藥材銷售額同比增長了30%左右,增加收入1萬余元。
除了這些“地方特產”欄目,系統還專門開設了“微店”欄目,鼓勵群眾開辦微店,推銷本地特產。從去年7月系統創建至去年年底,“隴南鄉村大數據”認證用戶達到70.9萬人,占總人口的25%,覆蓋70%以上家庭,共開通了567家“鄉村微店”。
關于未來隴南大數據扶貧的發展方向,隴南市委書記孫雪濤指出,不僅要將電子商務和推銷農特產品掛鉤,更要著力培育一批有特色的“網紅產品”,增強當地農特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更有效地增加農民收入。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