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要振興,首先農業要興旺。”
“農民收入與城市居民相比差距還很大,必須多措并舉加快增收步伐。 ”
“鄉村要吸引年輕人留下來,一定要從振興鄉村教育抓起”……
在今年的安徽省“兩會”上,“鄉村振興”成為熱詞,備受關注,代表們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要求暢所欲言,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共商良策。
從*貧困縣到實力百強縣 發展縣域經濟帶動鄉村全面振興
農業現代化需要多種經營主體的參與,在長豐縣的農業轉型升級中,多種經營主體的廣泛參與助力長豐邁入農業經濟發展的快車道。
“鄉村振興離不開一二三產的融合發展,尤其農業要走向現代化、產業化、市場化,要培育、鼓勵多種經營主體到農村大展身手。”省人大代表、長豐縣縣長黃韡告訴記者,長豐縣原來是*貧困縣,2012年,實現貧困縣摘帽,短短四年后的2016年,上榜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當中,離不開發展農業現代化。
黃韡介紹,眼下正是草莓熱銷的季節,長豐縣的一些草莓品牌線上銷售量高峰時有1000多單。解決了冷鏈和運輸問題,長豐草莓從安徽遠銷到新疆、內蒙古等地。長豐的草莓由于品質好、運輸及時,線上每件賣到68元(兩斤),農業附加值增效明顯。
長豐草莓擦亮品牌,也吸引了一大批有理想的年輕人回鄉創業。
黃韡認為,鄉村振興,需要人才。“在大力發展鄉村振興戰略中,人才至關重要,鄉村要完善各項基礎設施,為人才提供廣闊的天地,要吸引青年尤其是有文化的青年一代回鄉,從事現代農業、行政管理、創業興業等工作,讓青年人感到農村大有可為、大有作為。”
目前,長豐縣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發展適應性農業,按照地理氣候條件,在北部平原地區發展草莓,中部水庫地區發展稻蝦共養,南部江淮分水嶺地區發展山核桃,畝均效益分別達到2萬、1萬、2萬,產品供不應求。長豐縣不斷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形成農業子品牌,目前實施了10個田園綜合體,馬郢鄉村旅游、丁氏夢園辣椒效益均在1萬元以上,草莓形成了10個以上農業子品牌,稻蝦共養也形成了過勁、樂翻天等子品牌。
“發展縣域經濟是前提。只有縣域經濟強了,才能實現以城帶鄉,補齊農村短板,推動產業發展。”黃韡建議道。
設立*教師輪流支教制 讓*教育吸引年輕人回鄉干事業
“隨著合肥環境治理的全域推進,現在農村變干凈了,明亮了。”省人大代表翟俊是巢湖市槐林鎮龍王村黨總支書記,他介紹,他們鎮僅去年半年的環境整治,就清理了7000多噸的垃圾,許多陳年垃圾得到清理,農村的環境面貌煥然一新,現在村里還修起了公園,裝上了路燈,生活條件越來越好。
“隨著農村環境的改觀,許多在外打拼的年輕人想回到鄉村創業。”翟俊介紹,現在農村的創業環境的確給年輕人帶來了不少希望,但是農村的教育水平相比城市還是不高,這讓許多年輕人望而卻步。
“現在農村人也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很多人為了孩子能在城市接受更高質量的教育,不愿意回到鄉村,這也無形中給鄉村的發展帶來了問題,導致鄉村空心化,留守在村里的多是老年人。”翟俊說,鄉村振興需要青年力量的加入,他建議,加強農村師資力量的配備,提高農村教育水平。
“鄉村教育水平的提升需要一批*教師的加入,目前鄉村教育的現狀是留不住好老師,好的老師流失嚴重,所以我建議能不能設立*教師輪流支教制度,城里的*教師來農村任教,在職稱評定、福利待遇、評先評優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和特殊對待,吸引一批有情懷的*教師來鄉村,為鄉村教育夯實基礎。”翟俊建議。
除了對鄉村教育的關注,翟俊還建議,對鄉村土地流轉加強風險控制,建議政府和銀行達成協議,設立聯席辦公會議制度,針對鄉村土地流轉專門設立風險預防保險,在遇到自然災難等不可控因素時,保險可以理賠一部分,解決農民大面積土地流轉高風險的后顧之憂。
打造“閑置農房激活計劃” 為農民增收再添新途徑
美麗的鄉村逐漸成為城里人的心靈歸處,去年合肥“共享農宅”落地三十崗鄉,盤活了風光美麗的三十崗鄉的閑置農舍,成為全省利用閑置農房發展鄉村旅游的創新型嘗試。今年的省“兩會”上,也有人大代表將關注的目光放在了農村閑置農房的激活計劃上。
省人大代表駱水鳳認為,促進鄉村的全面振興,就要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健康養生,文化創意等農村新業態,培育新型的經營主體,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盤活閑置資源,全面激發農村活力,優化城鄉融合發展環境。
駱水鳳建議打造“閑置農房激活計劃”,吸引社會資本,激活大量閑置農房,讓農民人均住房財產性收入增加,促進鄉村旅游、農業體驗、健康養老、休閑度假等產業發展。
“現在很多城市人都喜歡節假日或者周末到農村走一走,品嘗農村土菜,住上民宿,感受淳樸民風。”駱水鳳認為,這給農村閑置農房的利用提供了很好的出處。
駱水鳳建議,對閑置農房開發改造要遵循“規劃—設計—建設”規范,與村落布點規劃,村莊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相匹配,遵守消防、防洪、防雷、抗震、防地質災害等各類安全規定,注重綠色生態,符合環保要求。
此外,閑置農房的改造要充分尊重農民群眾的主體意愿,不搞“一刀切”強行推進,從農民利益出發,千方百計地增加農民收入,與集體經濟發展充分結合,相互促進,使農戶、村集體、社會投資者多方共贏。
提高農村醫療人員的水平和待遇 讓農民小病不出村病有所醫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讓很多來自基層的省人大代表備受鼓舞。
省人大代表陳長貴是三屆老代表,每年他都關注三農問題,今年他認真研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許多關于鄉村振興的意見建議。
陳長貴認為,目前農村的醫務人員少、待遇低、醫療條件簡陋,已成為保障農民健康的一個短板,為此他建議,政府要加大投入,改善農村衛生室醫療條件,增加基礎的醫療設施,加大對農村醫務人員的培訓,制定相關的政策,鼓勵大中專學生投入到農村醫療一線工作,提高農村醫務人員的待遇,穩定農村醫療隊伍。
此外,政府要建立起全面優質的醫療服務體系,真正保障農民小病不出村,病有所醫。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推進城鄉建設統一規劃,產業合理布局、基礎設施互通互聯,引導城市資源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陳長貴認為,要大力推進城鄉區域協調,需要開拓發展更大空間。“全省社會經濟發展關鍵在縣域,縣域經濟發展謀篇布局重點在鄉鎮,空間在農村,城市拓展、項目落地的土地指標和安全食品供給等要素都在農村,所以推進城鄉建設統一規劃,將公共事業,諸如水、電、道路、教育、衛生等向農村延伸,形成相互促進,資源互補,城鄉協調發展。”
智慧農業將是農業的發展方向 讓更多農產品擁有互聯網的翅膀
如今農產品搭乘互聯網的翅膀,賣到了全國各地,但是省人大代表陳長貴卻發現,目前農村農產品物流互聯互通還存在一些問題,農產品還面臨著進城難的尷尬。
陳長貴建議,依托郵政為農服務優勢,在鄉鎮設立農產品聚集點,確定農產品每天的發送時間,由郵政下鄉投寄返回時,送往城市客戶。給予政策支持,按照每天配送單量、質量制定補貼標準,按季或者按年結算,支持新興經營主體承擔農產品的營銷、包裝和品牌建設,以農業供給側改革為方針,以中高端市場為引領,帶動農村增收,促進農業發展。
“我建議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因為農村信息化應用需求在不斷增強,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村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將信息化技術應用到生產、管理、銷售等多個環節;此外,隨著農業物聯網的普及應用,智慧農業,如智慧農場也將是農業發展的方向。”陳長貴說道。
激活鄉村文化活力 讓農民的頭腦也富足起來
鄉村發展,鼓了農民的錢包,但是精神食糧仍然不能忽視,*的文化藝術需要走進農村,讓農民不僅錢包鼓起來,精神世界也可以富起來。
“馬上就要過春節了,以前過年時,村里年輕人都聚在一起打牌,甚至賭博,農村沒什么文藝節目,他們除了打牌,也沒啥去處。”省人大代表陳興玲說,農村風氣要改變,關鍵要有陣地,“比如農村要有專門的活動場所,要引導他們去關注健康的生活娛樂方式,可以編練快板、花鼓燈等節目,村里也可以組織電影大放映、基層文藝演出等。”
陳興玲認為,只有讓先進文化占領了農村陣地,才能提升農民文明素質,遠離那些糟粕。
省人大代表馬彩娣是懷遠縣花鼓燈藝術的傳承人。她對于鄉村振興中的文化引領作用十分關注。馬彩娣代表建議,各地要發掘本地的傳統文化、民俗等,通過實施文化下鄉、文化惠民等政策,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鄉村美了、富了的同時,還需要激活文化活力,讓農民的頭腦也富足起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