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鄉村振興戰略,為美麗鄉村建設規劃了頂層設計和實施路徑。鄉村要美,就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綠色發展之路。但是當前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與美麗鄉村建設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據2014年《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耕地土壤污染點位超標率達19.4%,約有333萬公頃耕地因遭受污染而不宜耕種。如何治理受污染土地,已成為制約我國農業健康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
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難度大、成本高也是業界共識。據有關專家測算,即使采用成本*的植物修復法治理耕地重金屬污染,每畝的治理成本也達到2萬元,要完成全國耕地的修復,其總金額將達到6萬億元。而且,綜合治理所需資金要遠高于單一指標的治理。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情況下,財政收入增速趨緩,僅僅依靠財政資金無法應對如此龐大的資金需求。地方政府通過融資平臺公司進行融資的做法也已行不通。
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的方式,能有效發揮政府和社會資本的各自優勢,提高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的效率和效果。政府部門公益性利益的追求,使其更為關注治理行為及其效果,而對治理效率和成本的關注往往缺乏內在的驅動力。社會資本逐利的本性,使其更為關注治理的成本收益和效率,而在實現和保證治理效果的過程中,可能存在道德風險。因此,尋求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中各自利益訴求的平衡點,可以使治理效率和效果得到較好的保障。
不論采用哪種治理方式,要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都應充分考慮其追求利潤的利益訴求,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機制。根據不同治理方式的成本收益情況,采用不同的PPP模式。如對于營利性項目,可采用特許經營的方式;對于準營利或無營利的項目,可采用政府購買服務、政府補貼的方式。當然,也要建立與收益相匹配的風險承擔機制,讓承擔者承擔自身擅長管控的風險。這樣才能使政府和社會資本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全程合作”的共同體,協力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