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菜難買菜貴,曾是長期困擾貴陽市的民生問題。2015年,省政協相關專題調研顯示,貴陽的蔬菜等主要“菜籃子”商品零售均價約高于周邊省會城市30%。
兩年來,貴陽從供給、物流冷鏈、批發、銷售等環節全面發力,著力破解“買菜難、買菜貴”難題,據國家統計局貴陽調查隊調查,2017年,貴陽市“菜籃子”主要商品呈現價格下降或漲幅收窄的趨勢。
針對“菜籃子”問題,本次“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看到了問題所在,如何讓市民吃到便宜菜、放心菜,同時又能兼顧農民的利益,是代表委員們關注的重點之一
推廣惠民生鮮超市
據貴陽市商務局的調查報告顯示,在市場流通領域造成終端菜價高的原因主要有:流通環節多、冷鏈物流短板增加成本、終端個體經營定價高等。
自2015年以來,貴陽市針對“買菜難、買菜貴”問題,采取政府市場共同發力、公益性與市場化結合方式,在零售環節,以公私合作模式,試點建設帶有公益性的惠民生鮮超市,其生鮮產品平均價格低于周邊農貿市場20-30%,并略低于周邊大型社會化超市的價格。
惠民生鮮超市是貴陽市政府破解“菜價貴”的措施之一,省政協委員李德祥指出,目前貴陽市建成的惠民生鮮超市仍有4個問題亟待解決:一是受惠群眾面窄,覆蓋率僅達到55.7%;二是分布不均,新建居住區多,老城區和老社區少;三是存在可持續經營風險,因受到項目選址、價格約束、規模限制、品種要求等因素影響,再加上生鮮經營利潤偏低的因素所導致;四是個別轄區政府存在重視程度不夠的現象,存在畏難情緒。
不過李德祥認為,貴陽探索出了一條公益性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的新路子,由于省內其他八個市州同樣存在程度不同的群眾“買菜難買菜貴”問題,他提出了在全省范圍推廣公益性惠民生鮮超市的提案。
補齊農業生產銷售短板
當前農業科技投入不足,農業農村科技服務力量薄弱,農產品技術含量低,已經成為農業轉型升級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制約因素。更重要的是,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大批農村青年人不斷向城鎮遷移,農村人口老齡化和村莊“空心化”趨勢日益嚴重。
為此省人大代表佘龍建議,建立貴州省扶貧攻堅科技服務隊伍,針對各州縣發展特色農業中存在的問題和難題做深入系統研究,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如幫助各州縣規劃布局好特色產業,特色產業中的病蟲害防治等。
另外,省政協委員馬大勇在《補齊生產銷售短板讓貴州綠色優質農產品泉涌天下的建議》的提案中指出,目前部分高效農業園區優質農產品生產不高效,多數優質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體系不健全,全省優質農產品的安全機制需要完善提升,全省有資質的檢測機構偏少,特別是第三方檢測機構更少。
為此,馬大勇提出了十點可操作性強的建議,其中包括加快速度推動優質農產品可追溯質量管理,讓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追蹤、責任可追溯,構建縣、鄉、村三級地理標志質量安全可追溯管理網絡等。
吸引社會資本
進入農業領域
省政協委員江嵐認為,應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農業領域。江嵐建議,結合貴州省情,盡快確定試點示范領域,并建議選擇基地建設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火龍果、辣椒、食用菌、茶等產業,在我國南方占有重要地位的馬鈴薯種薯業,在全國具有重要地位且產值“四分天下有其一”的肉牛、肉羊、生豬、家禽、稻魚共生、冷水魚等產業,引導社會資本進入上述產業,開展重點產業建設。
推薦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并構建合理的政府監管機制,監管內容包括可行性研究、招標投標、合同簽訂、項目建設和運營等方面。
同時,借鑒現有的PPP成功經驗,盡早建立貴州農業領域項目儲備庫,利用貴州大數據產業發展優勢,推動互聯網與農業深度融合,促進農業大數據發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