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朔北藏族鄉,有個名為窎溝的地方。“窎”字在字典里的意義為“深遠、遙遠”,足見這里的偏遠,而邊麻溝村又是窎溝*深*遠的村莊。要是說起一個村莊很偏遠,有點文藝范兒的人總會聯想起陶淵明筆下那處世人皆向往的桃花源,而現實主義之人想到的多是窮鄉僻壤之類。邊麻溝這個偏遠的小山村會是哪樣呢?三年前,這里的確還是一個窮山溝;可三年后,這里卻已換了天地。
為了一探究竟,近日,記者一行驅車沿著窎溝的鄉道,一路爬坡,來到了邊麻溝村。雖是寒冬時節,但午后的陽光很明媚。路旁散落著漂亮的民居,遠處的田野有些雪還未消融,黑白相間也別有一番韻味,為這里的冬天增添了不少情趣。冬天尚能如此,那萬木蔥蘢、鮮花盛開的夏天豈不更美。現在的美是靠邊麻溝村人一點一點干出來的,現在的富裕和幸福生活是靠著邊麻溝人一點一點奮斗出來的。民族團結共謀發展
邊麻溝村是一個以漢、藏、蒙古族等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村,也是大通縣的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162戶村民中少數民族占67%。大家世世代代和睦相處、相互尊重,各民族團結一家親。這構成了邊麻溝村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基礎。
“加快從人口小省向民族團結進步大省轉變”,是青海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上提出的目標,細化到農村,就是各民族群眾團結進步,共謀發展。“沒有民族團結何談謀求發展,如今邊麻溝村的變化就是*的證明。團結起來才有力量,團結起來才能干成事情。”這是李培東自2014年當選村黨支部書記以來*的體會。
村民阿來壽是蒙古族,不過他卻娶了一個回族媳婦兒,自從把媳婦娶進門,一家人相互尊重、相互敬愛。婚后兩口子辦起了“清真”農家樂,生意紅紅火火,小日子有滋有味。“自從村里有了‘花海’農莊,來的游客就越來越多,也為我們增加了不少收入。”說起這些,阿來壽高興得合不攏嘴。
與阿來壽娶回族媳婦兒不一樣,周成才是外鄉入贅到藏族家里的漢族年輕人。“剛來的時候我也有顧慮,但鄰里鄉親并沒把我當外人,反倒給了我很多幫助,這幾年我們一家人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說到這些時,周成才感動不已。邊麻溝村歷來都有一個風俗,只要是入贅到村里的人,村民們都一視同仁,絕不另眼看待。現在周成才已經成了村里的一名黨員、致富能手。
民族團結大到全村團結一致干事業,小到一家一戶、鄰里鄉親和睦相處。只有做好民族團結工作,才能夯實穩定發展的基礎。
朔北藏族鄉黨委書記黃玉珍說:“近年來,我們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十進’活動,注重從加強組織領導、思想教育引導、營造宣傳氛圍、改善民生、加強生態治理等方面入手,就是要讓民族團結的文明鄉風吹遍這里每一寸土地。”
只有走進邊麻溝村,你才能切身感受到這里融洽的民族關系,感受到這里的村民積極向上的活力。如今,邊麻溝村不僅成了遠近聞名的物質富裕村,更是一個崇尚科學、勤勞致富、尊老愛幼、民風淳樸的精神富裕村。
有思路就會有出路
“早在2006年鄉鎮合并前,邊麻溝村屬于窎溝鄉,是*遠*深的一個村子。因為交通不便,窎溝地區長期以來發展緩慢,一窮二白。”村委會主任李存德說,“邊麻溝村今天的巨變,得益于大家一直堅信的只要有思路發展就一定有出路。”
邊麻溝村的耕地以坡地為主,以前村民都是靠天吃飯。村里的老人們常常回憶,好的年景還能自給自足,遇上差的就只能挨餓了。“只在種地的這條路上走下去,村里人怕是沒有什么出路。”這是村里多數人對今后發展的認識,所以有人不種地了,出去打工了。而李培東腦子里想的卻是:守著這么好的生態環境資源,要想辦法把它變成老百姓口袋里的錢。
后來,經過村“兩委”班子認真謀劃,并征求全體村民意見,*終確定利用村里森林資源優勢發展鄉村旅游,首要任務就是要打造鄉村“花海”,并引導和鼓勵村民發展農家樂、農家賓館、農家種植養殖業,形成一整套旅游產業鏈,努力走出一條依托生態文明建設助農增收的路子。
說干就干。要在村里山坡地上種滿鮮花可不是一個小工程,村里能勞動的人幾乎都參與了進來,干得熱火朝天。終于,原本“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窎溝美麗風光的面紗被慢慢撩開,搖身一變成了全省走紅的旅游景點。
村民李萬倉兩口子帶頭要開農家院,拆了家里的火炕,買了新的桌椅,院子里種上了花花草草。回想起農家院剛開張的時候,李萬倉還有些小激動。他說:“李書記參加了省里的黨代會,回來都把精神給我們大家講了。省里都支持我們發展生態旅游,我們更得加把勁兒。”
2016年“花海”開張迎客。當年,游客數量達到30多萬人次,景點門票收入突破100萬元,帶動村里其他收入400多萬元。“人多的時候,村里的小賣部*能賣3000元。”李培東說,“在村民思想轉變中,真正讓過去的‘窮山惡水’變成了如今的‘金山銀山’。”
支部一盞燈黨員一面旗
一個山大溝深、土地貧瘠、靠天吃飯的窮山村,是如何變成如今城里人爭相前往、村里人相繼返鄉創業的美麗鄉村的?村里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關鍵看頭羊。用這一句話來回答這個問題*貼切。
“一個村的發展,黨支部的核心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至關重要。”李培東說,“支部是一盞燈,為大家照亮發展前行的道路;黨員是一面旗,帶領全村人一起干,不僅要有敢于擔當、想擔當,敢于作為、想作為的精神,還要有練就幫助村民脫貧奔小康的本領。”
發展之路并非坦途。當村“兩委”班子做出打造鄉村“花海”的決定后,建設“花海”資金從哪里來就成了*的問題。沒有村集體經濟,賬面上那一點錢也只能維持村“兩委”日常辦公。關鍵時刻李培東站了出來,將多年來從事駕駛培訓及經營苗木的近800萬元“家當”投入“花海”建設。
一石激起千層浪。黨員紛紛帶頭,村民積極自愿,有錢出錢,有地出地,不到一個月時間,流轉土地達到600畝,村民自愿入股達到60萬元,同時以*扶貧工作為契機,將貧困戶人均5400元的產業扶貧資金吸引到“花海”建設中,為“花海”建設順利開工注入了資金動力。
如果說之前還有少許村民對村里發展鄉村旅游、建設“花海”有疑慮的話,那么黨員帶頭籌集資金這件事就徹底改變了他們原先的想法。“李書記一個人就拿出了那么多錢,我們還有什么理由扯村里發展的后腿。”村民們這些細微的變化,得益于村黨支部的核心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發揮。
支部和黨員的作用*終都要轉化到為村民增收致富上。為了讓更多的村民參與進來,村“兩委”班子發起成立了大眾農業觀光專業合作社及“花海”農莊,村民自愿加入。經過幾年的發展,合作社已由*初的5戶增長到了目前的133戶,農家院達到41家,家庭賓館10家,實現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村里10戶貧困戶全部脫貧。
不過,早在2014年之前,不論是在鄉干部的眼中,還是在村民們的心里,邊麻溝村都是黨建基礎工作不規范、組織陣地建設滯后、民主議事和集體決策制度執行不到位、多數老百姓沒有發展信心的“后進村”。如今的轉變得益于基層組織建設不放松,得益于一個能干實事的黨支部和全體黨員。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
每到盛夏時節,邊麻溝都會變成鮮花的海洋。進入“花海”,那一簇簇金色的金盞花是迎客花。顏色各異的花兒,爭奇斗艷,讓人感覺不到一絲雜亂,配上遠處的青山綠水、青草垂柳,仿佛置身仙境。山坡上別致的小木屋,可以住宿,也可以自助餐飲,讓游人怡然自得。
李培東說,2016年合作社又流轉土地190多畝打造了玫瑰“花海”,并計劃利用閑置的林地種植藥材,并在村里修建民俗文化演藝中心、民俗文化展示區、森林酒店、徒步游營地等,以“花海”農莊為中心,帶動邊麻溝周邊2-3個村發展鄉村旅游。
今年65歲仲尕文除了將自家的地流轉給“花海”外,還騰出時間到“花海”打工。“干4個月就能賺8000多塊錢,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嘗到甜頭的仲尕文又聯合村里貧困戶一起把產業扶貧資金入股到“花海”,“今后每年都可以得到一定的分紅,日子總算是有了個盼頭。習總書記都說了,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我們奮斗的勁兒更足了。”
的確,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也只有奮斗來的幸福才會覺得美滋滋。邊麻溝村的村民就是這樣,艱苦奮斗橫下一條心,終將那些沉睡的荒坡土地打造成了人人羨慕的“花海”鄉村旅游品牌,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發力、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的經濟發展路子,真正實現了民富村強的夢。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是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真正實現邊麻溝村的振興,我們的發展還有更長的路要走,而村民們為幸福的奮斗也不會停止。”李培東說。
窮日子過了一輩子,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讓每一個邊麻溝人都倍加珍惜。他們徜徉在花海中,沉浸在快樂中。他們多想停下腳步好好享受一番,卻沒有一個人停下來,因為他們怕一停下就再跟不上幸福的腳步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