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走進渭源縣會川鎮新中藥材交易市場,市場內人聲鼎沸,一片熱鬧的場景。藥農、販運戶、收購商、貨車進進出出,吆喝聲、交談聲、討價還價聲、貨車發動機的聲音來回交錯、不絕于耳。
薛四便是人海中的一員。見到他是1月17日,恰好趕上新市場逢集,他正忙著收購藥材。“現在正是藥材收購的季節,大家都在忙著收藥。聽說這兩天柴胡的價格比較好,所以我一大早就來到市場上,看能不能收點好貨。”薛四說道。
薛四家里以前就是種植中藥材的。20多年前,他帶著家里種的藥材來到會川鎮上賣,發現此中的差價很是可觀,于是,他便走上了販運中藥材的“致富路”。薛四告訴記者:“十幾年前,我們收藥材都是給自行車兩邊掛個袋子,就下鄉收去了,收的藥材也比較單一。”
現在,隨著中醫藥產業的發展和市場需求的增加,藥材價格普遍都比較好。薛四一年四季都要開著自家的大貨車奔波于渭源、岷縣,甚至青海、新疆等各地收藥,多的一年能收200到300多噸,一公斤藥材就能賺2塊多錢。
如今,掙了錢的薛四,小車開上了,30多萬專門用于收藥材的門面也買下了,就連外地上大學的兒子每年寒暑假都要趕回家幫著收藥材。為了方便在交易市場做生意,薛四也把戶口從慶坪鄉轉到了會川鎮的西關村。
薛四的門面位于外地客商投資興建的會川鎮新中藥材交易市場,兩三年前新市場完工后,他就買了。而在不遠處,就是他以前做交易的會川鎮舊藥材交易市場。“和舊交易市場相比,新交易中心的軟硬件設施更加齊全,配套服務也更加完善。現在,舊市場主要交易藥材,新市場主要交易中藥材切片。”會川鎮黨委副書記、西關村聯合黨委書記麻自勝向記者介紹到。
再次見到薛四是第二天的下午,他收的5萬元的柴胡已經整裝待發,準備發給外地的客戶。旁邊干活的裝卸工趙永國也得了空,聚攏了過來,和記者聊起了天。
趙永國是祁家廟鎮人,為了照看在會川鎮上小學的孫子,他便來到了會川鎮。除了早晚照看孫子的生活起居,平常他都會到交易市場打零工掙錢。“這兒的交易市場生意特別紅火,只要我來,一般都有活干,每次至少都能掙100多元。”趙永國咧著嘴笑道。
如今,依托交易市場,很多衍生行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貧困戶也從中得到了實惠。
和往常一樣,田家河鄉村民郭亞玉一大早就來到了交易市場,擺上攤,賣起了裝藥材的尼龍袋子。她告訴記者:“我每天都在這擺攤,好的時候*能賣六七十個,就是平常也能賣三四十個。”
靠著這一個7塊錢的袋子,郭亞玉一家幾年前就脫貧了。
現在,走在會川鎮的大街上,隨處可見的餐館、商店個個都生意紅火。
一株小小的藥材,富足了一方百姓。如今,會川鎮的藥農們家里有多少地,就種多少藥。
幾年前,通過種植中藥材,西關村村民楊新華就摘掉了“貧困帽”。去年他家種了4畝當歸,雖然當歸價格不如以往好,但還是收入了7萬多元,加上前幾年的藥材收入,他家已正兒八經地過上了小康生活。種藥材嘗到甜頭的他心中暗暗打起了明年種植中藥材的如意算盤:除了自家的4畝地,他打算再承包2畝別人的地,也種上當歸。
近年來,會川鎮因地制宜、立足長遠,輻射帶動周邊祁家廟、田家河等鄉鎮,逐漸形成了以當歸為主的種植區。麻自勝告訴我們:“如今在會川鎮周圍幾公里的村莊,80%的農戶既種藥材,也做切片和藥材販運工作。”
沿著會川鎮驅車往上,不出幾公里,就是沈家灘村村民何全喜的家。走進他家院子,只見收來的一串串當歸頭被整齊地掛在架子上,剛切下的當歸片“鋪”得滿院都是,淡淡的藥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脾。
何全喜一邊切著藥,一邊說道:“這附近的人普遍地都很少,因此,大多數人做起了藥材切片和販運。2017年,靠著販運,我就掙了10多萬。”
而在他家對面的會川鎮工業園區里,渭源縣德園堂藥業有限公司已經將中藥材做成了“大產業”。
德園堂占地9000多平方米,是一家以中藥飲片為主導產業,集中藥材切片,中藥飲片生產、銷售和中藥材收購與一體的現代化中藥企業。公司2015年取得國家GMP認證證書,年生產能力達到5000多噸。
走進這家公司的生產廠房,只見一派忙碌的景象。工人們正在將收來的藥材清洗、切片,倒入機器;技術員指揮著機器,通過一道道程序,將藥材制成飲片。“這幾年,依托中藥材產業,我們企業實現了長足發展,2017年,我們公司的銷售額就達到了4000多萬。如今,我們的初級加工產品主要提供給云南白藥、九芝堂等20多家國內大型藥企,有些產品甚至遠銷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等國,產品根本供不應求。”公司負責人馬小琴向記者介紹到。
同時,公司從2016年開始,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建設了千畝中藥材種植基地,與2560戶農戶簽訂了中藥材種植收購協議,并定期派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技術培訓,指導農戶種植。為了保障農戶收入,公司在采收期按照高于市場價格5%—10%回收,使每戶農民平均每畝增收600多元,極大地提高了農戶種植中藥材的積極性,同時也使公司產品質量從源頭上得到了有力保障,實現了雙贏。
從“產地”發展為一個“產業”,會川鎮探索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中醫藥產業科學發展之路。麻自勝告訴記者:“相較于以前粗放式的種植、銷售和加工,如今會川鎮的中藥材產業正向著規范化、標準化、集約化和精深加工邁進,產業鏈進一步完善。”
2017年,會川鎮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了4.4萬多畝,中藥材交易量超過了1萬噸,交易額達到了2.5億。光是會川鎮本地企業通過GMP認證的企業就達到了五、六家。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農業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談起會川鎮中藥材產業今后的發展,麻自勝信心十足:下一步,我們將與時俱進,抓住機遇,努力打造“全國有名的綠色中藥材基地”,從擴大種植規模到標準化建設,從抓市場流通到外貿出口,從抓質量到打造*,會川鎮中藥材產業正在向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的“康莊大道”上邁進。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