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圍繞“在全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充分發揮農業大市優勢,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進一步提高了農村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結構化+產業融合”
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產業體系
調整優化種植結構。落實“三去一降一補”任務,2017年調減籽粒玉米面積107萬畝,超額完成年度調減100萬畝任務。增加水稻、花生、大豆、雜糧、高粱、馬鈴薯等高效作物面積,“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新增棚室生產面積2.6萬畝,新建擴建棚室園區15個。穩步提升畜牧產業。推廣“公司+基地+農戶”運作模式,支持鼓勵技術先進、資金雄厚的龍頭公司建設畜牧生產基地。2017年,新擴建標準化牧業小區100個,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70%,全市豬、牛、羊、禽飼養總量預計達到8325萬頭,肉蛋奶產量預計達到75萬噸,預計實現牧業年產值230億元。加快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大清鹿苑保健公司等7戶企業晉升為省級龍頭企業,耘墾牧業有限公司等24戶企業晉級市級龍頭企業,全市實現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突破500億元。支持農業觀光、休閑采摘、鄉村旅游等創新發展,建設了“三農紅e郵”“指尖上的財富”等網絡銷售平臺,助推特色農產品線上銷售。
“機械作業+技術支撐”
建立以科技應用為導向的生產體系
推進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持續優化農機結構,發放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19億元,補貼購置機具5914臺(套)。推廣全程機械化作業,建設市級以上農機全程機械化示范區20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85%。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推廣保護性耕作、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物聯網等重大糧食增產技術1582萬畝次;推廣秸稈綜合利用,完善“七化”(肥料化、原料化、能源化、飼料化、基料化、工藝化、食用化)產業布局,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72%。推動品牌農業持續發力。全力打造綠色農產品品牌,創建梨樹縣100萬畝玉米、雙遼市20萬畝雜糧雜豆國家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品牌建設全省領先,“三品一標”認證農產品達到495個。
“合作經營+土地流轉”
建立以適度規模為導向的經營體系
穩步推進農村土地確權。采取巡回督查、會議調度、印發簡報、政策指導等舉措,強力推進確權工作進展,落實“三權分置”,在全省率先完成農民承包地確權工作。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大對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的培育力度,推動土地經營模式由家庭經營為主向合作經營為主轉變。目前,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分別發展到8358個和2715個。大力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依托農村“集體資金、集體資產、集體資源”管理平臺,構建“村有站點、鄉(鎮)有中心、縣有市場”的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創新規模經營模式,農村土地流轉、托管、入股、代耕等形式不斷發展,全市適度規模經營面積達到344萬畝,占農戶家庭承包面積的56%。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