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定區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5.2萬畝以上,新增1.2萬畝,蔬菜產量達到90萬噸以上,實現產值12.5億元以上,帶動產業鏈相關產業實現產值2.5億元。
2017年,安定區以做大做強“安定區優質高原夏菜”品牌為目標,繼續圍繞“傳統優勢區提檔升級、新增灌溉區擴大面積、旱川淺山區適度延伸”的思路,建立健全水、川、山地結合,高、中、低檔搭配的新時期蔬菜產業化發展體系,全區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5.2萬畝以上,較上年度新增1.2萬畝,蔬菜產量達到90萬噸以上,實現產值突破12億元,達到12.5億多元,帶動產業鏈相關產業實現產值2.5億元,蔬菜產業成了助推*脫貧的優勢產業。
一是傳統優勢區提檔次。主要在內官、符川、香泉和鳳翔等傳統蔬菜優勢產區,依托井灌面積和引洮工程一期新增灌溉面積,推廣早、中、晚蔬菜搭配種植模式,擴大塑料大棚規模,提升復種指數,完成種植蔬菜11萬畝;傳統菜區在穩定種植面積的同時,重點推廣豆菜和菜菜輪作模式,優化了種植結構。
二是新增灌區擴面積。主要在團結、巉口和魯家溝等鄉鎮,依托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大力發展以塑料大棚為主的設施反季節蔬菜生產和規模化高原夏菜標準化基地,完成種植蔬菜2萬畝;設施農業重點發展以草莓、紅提葡萄、西甜瓜為主的觀光采摘農業和集約化育苗基地。
三是旱川淺山區重推廣。發展旱地蔬菜采取新型經營主體小區域規模化種植蔬菜和農戶分散種植相結合的方式,采用不同的補灌方法,引進試驗示范適合當地旱地種植的新品種,創新蔬菜種植模式;主要在李家堡、寧遠、高峰和石泉等旱川區、淺山區和二陰區建立以辣椒、西葫蘆為主的旱地蔬菜基地,完成種植蔬菜2萬畝。
四是基地建設抓標準。按照“主體集中建設、農戶分戶經營”的發展模式,依托各類新型經營主體,新建日光溫室60畝、塑料大棚3210畝,并投入生產;在抓設施農業建設的同時,注重品牌培育、質量管控和標準化基地建設,完成創建蔬菜標準園3個3000畝、標準化基地2個1000畝、日光溫室標準化小區1個50畝。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