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既要“輸血”,也要“造血”。特色產業扶貧是增強貧困群眾“造血”功能的必由之路。自沙灣縣煤炭工業管理局工作隊駐村以來,工作隊因地制宜,科學謀劃,以“牧家樂”為主導,以特色刺繡為紐帶,以旅游文化為基礎,探索建立了“牧家樂+農戶”“特色刺繡+農戶”“旅游文化+農戶”“專業合作社+農戶”等不同形式的產業鏈機制,使貧困戶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轉變為規模經營集約經營,效果明顯。
“牧家樂+農戶”助增收
沙灣縣東灣鎮傢什窯村是以少數民族聚居為主的山區村,其中哈薩克族占90%,以畜牧業為主,工作隊駐村后,從扶貧幫困開始,*扶貧,主動作為,扎實推進脫貧目標任務有序完成。
工作隊在走訪入戶中發現,每戶牧民家中都有一片閑置的土地,滿院都是雜草,沒有種蔬菜的習慣,平時吃菜都要去附近的鎮上去買。工作隊因地制宜引導牧民進行庭院改造,著力盤活庭院閑置土地。
工作隊與村“兩委”以“牧家樂+農戶”發展模式,帶動村民發展庭院經濟,大力宣傳庭院經濟所帶來的好處,鼓勵農牧民自建、招商拓建、自籌統建形式發展牧家樂產業,為增收致富提供了保障。2017年4月工作隊免費為有發展牧家樂意愿的12戶家庭提供菜種、菜苗、地膜等生產資料,并邀請農業技術員現場指導,在工作隊與村“兩委”的積極努力下,庭院經濟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牧民古麗巴合提·斯馬力汗高興地說:“去年我家庭院里種的馬鈴薯、辣子、茄子、胡蘿卜等天然綠色蔬菜豐收了,這些蔬菜滿足了我們自家餐桌的需求,節省了一筆開支。”
工作隊還想方設法為這些綠色蔬菜找銷路,為12戶家庭帶來1.2萬余元,帶動村民就業40余人。
“特色刺繡+農戶”助增收
為了讓村民們的刺繡產品有一個好的銷路,工作隊依托阿勒騰依聶刺繡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刺繡產業。
牧民胡提·加帕爾哈孜說:“以前我們以傳統手工制作民族坐墊、靠背,產品類型單一,為了提升產品銷路增加盈利,工作隊邀請刺繡專家為我們進行現場指導,組織合作社婦女外出學習,從色彩搭配、圖案設計、刺繡手法等方面進行培訓,讓我們將現代設計理念與傳統手工結合起來,提升了民族特色刺繡產量。”
“合作社已經訂出去了9張純手工羊毛花氈,價值6余萬元,5名繡娘忙得不亦樂乎,繡娘每月可以拿到1800元左右的工資,以后不僅要給她們漲工資,還要吸納更多的婦女加入到刺繡合作社來。”合作社創建人胡提·加帕爾哈孜說。
工作隊幫助合作社加強宣傳,通過網站、阿里巴巴、農村淘寶等媒體和網站進行促銷,擴大了合作社的影響力,引來訂單4份。通過特色刺繡,村里的婦女富余勞動力實現了就業,不僅增加了經濟收入,也讓傳統民族文化有了繼承。
“旅游文化+農戶”助增收
借助山區東大塘名勝風景區豐富的旅游資源,工作隊大力引導當地哈薩克族獨特的人文資源優勢,在村里開起哈薩克族牧家樂特色餐飲,在家門口銷售哈薩克族特色奶制品、手工制品,引導農牧民外出進行培訓學習,從事牧家樂特色食品、特色小吃專業制作銷售,讓游客滿意,從而提升牧家樂經營質量。
每當游客到木拉里漢·吐爾遜哈里家的牧家樂就餐時,木拉里漢順便將自家的奶制品和手工制品向游客介紹出售。
村委會主任努爾木哈買提·伊里亞斯說:“在旅游旺季,奶制品更是供不應求。自2017年5月份以來,傢什窯村5戶牧家樂接待游客人數達到1000多人次,讓村民看到了旅游產業給牧民帶來的好處,逐步實現旅游富民。”
緊緊圍繞本地旅游資源優勢,工作隊立足美麗鄉村建設,將村集體的牧家樂承包給本村村民瑪合沙提·哈吾坎經營,不但增加了他收入,村集體也增加了收入,實現了雙贏,讓旅游產業成為拓寬村民增收渠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增收。
“專業合作社+農戶“助增收
2017年2月,村里成立了闊克協濤草畜聯營合作社,為了把合作社辦出更大更好的效益,真正成為村民的致富路、增收源,工作隊結合實際“以合作社建設發展為抓手,帶動輻射全村經濟發展”的工作思路,從資金、人員等方面給予全方位的支持,圍繞合作社的生產條件改善、品種引進、擴大牧民就業等問題,全力以赴,攻堅克難,合作社的紅色股份讓牧民看到了希望。
工作隊隊長馬力軍說:“合作社入社戶已達到8戶,入社牛200頭,入社羊1300只,生產犢牛80頭以上,改良羔羊300只以上,入社圈舍5座,入社草場1.5萬畝,隨著合作社的壯大,解決了20位村民就業。”
牧民努爾蘭·胡沙英說:“現在的國家惠民政策對我們牧民太好了,每家每戶有草場補貼、畜牧補貼,合作社還給我們發錢,我們非常高興,日子也*比*好。”
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農戶”和入股經營的方式,對入社農戶采取“統一種苗、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品牌、統一包裝銷售”,農戶經營風險降低,增收明顯,實現了村民就地就近就業,在家門口增加經濟收入,工作隊探索出符合村隊發展的特色產業鏈扶貧路子,不斷拓寬了增收致富渠道,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