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南省衡陽縣三湖鎮黨委政府以農業產業扶貧為著力點,對上積極與幫扶單位銜接,對下深入貧困戶做好思想動員,*發力,因地制宜實施幫扶計劃,選擇當地農業特色產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實現“扶持一個項目、帶動一個產業、發展一片經濟、脫貧一方百姓”。全鎮25個行政村有貧困戶582戶1912人,截至2017年底,全鎮已有340戶1142人順利實現了脫貧。
水產套養,讓貧困戶增產增收
甘泉村屬于湖南省省級貧困村,而易斌的潤泉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就坐落于此。
十幾年前,易斌南下打工,經過打拼賺到了*筆資金,毅然決然地選擇回鄉創業,并于2016年11月1日注冊成立了潤泉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專注于黑斑蛙和小龍蝦養殖以及幼苗培育、技術指導等,同時發展種植業。現階段養殖黑斑蛙80余畝,小龍蝦40余畝,種植紅心柚150畝。
合作社積極響應黨委政府號召,吸收26戶貧困戶106人納入合作社,帶領他們共同脫貧致富。
“目前,合作社成功實現了黑斑蛙、稻谷套種養,實現了黑斑蛙排放物為肥料,吃蟲代替施農藥,使稻谷成為無公害、純生態、純綠色稻谷,并且稻谷能達到畝產800斤,黑斑蛙畝產達2600斤,每畝產值4萬余元,純收入2萬余元。”易斌說,接下來要帶領衡陽市及周邊區域的養殖散戶并入公司,養殖片區設多個區點,統一提供技術、銷售,走集團化生產經營,保證產業持續良性發展。
產旅融合,讓貧困戶富了美了
王沙的衡陽縣蒸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水稻種植、收購、加工、銷售,以及湘蓮和油菜的種植、加工和銷售。公司于2017年成立了興泰農作物合作社,給農戶提供稻田種植技術,并實現保價、提價收購稻谷,走出了一條“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產銷模式。
現如今,三湖鎮3000畝水稻實現了品種統一,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農戶稻谷種植收入。蒸湛農業積極響應政策,在洋溪村的四個村民小組種植了300余畝湘蓮,每畝可收入2000元。蒸湛農業形成了將產業與旅游、觀光、休閑、扶貧融為一體的湘蓮生產基地,負責人王沙安排該村的貧困戶在湘蓮基地打工,去年已支付村民、貧困戶和低保戶工資超過30萬元。
農業種植,讓貧困戶發家致富
衡陽縣三湖鎮蔭棠村“種糧大戶”王水斌放棄多年在外打拼的事業,回到家鄉種田,還先后把遠在外地發展的弟弟和侄兒也叫了回來,帶動家人和周邊農戶一道種糧致富,成立了衡陽縣稻香優質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1500畝,依靠機械化、規模化、集約化的路子走上了高效種糧的快車道。侄兒王贊是一名80后,大學畢業后在長沙工作,2010年,他回來幫王水斌開農機,流轉土地1200畝。
2015年,王水斌被評為“全國種糧大戶”。2017年,他又新建了烘干中心和家庭農場,把種田“版圖”繼續擴大。目前,衡陽縣稻香優質稻專業種植合作社已發展社員36人,耕地面積達一萬畝,占三湖鎮耕地面積的四分之一,王水斌帶動家人和41戶貧困戶200人實現了種糧致富夢。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