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蝦凈收入300萬元,稻谷凈收入40萬元。”2月6日,盤點一年收成,潛江龍居灣“蝦稻共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石國俊舒心地笑了。相比小龍蝦帶來的可觀收入,“蝦稻”在他眼里只是附屬品。合作社去年種植蝦稻1000畝,產出“蝦稻”近100萬斤,平均每斤蝦稻才賣1.38元。
所謂“蝦稻”,就是稻田養蝦模式中,與小龍蝦相伴而生的稻谷。我們從省農業廳獲悉,湖北省每年生產優質“蝦稻”40多億斤,但大多沒能賣出好價錢。粗略統計,有一半被當作普通稻谷賣給糧庫,一半被加工成“蝦稻米”,但售價與普遍稻米相差無幾,其市場價值和生態價值被明顯低估。
“蝦稻共作”模式源起潛江,風靡全國,“一田兩收”的探索有效破解“種糧不增收”的難題。據測算,“蝦稻共作”模式畝均收益3000元左右,是單一水稻種植效益的3至4倍。效益的提升,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2017年全省發展“蝦稻共作”面積410多萬畝,主要集中在江漢平原一帶。
近幾年,小龍蝦市場持續火爆,2017年全省小龍蝦綜合產值超過800億元。然而,火爆的蝦產業背后,“蝦稻”市場顯得有些冷清。在武漢中百倉儲、武商量販等大型超市走訪,蝦稻米蹤影難覓。記者2月6日晚登錄淘寶網、京東商城等幾家大型電商平臺發現,產自湖北省荊門、荊州、仙桃、潛江等地的蝦稻米,多達幾十個品類,每斤售價普遍在3至4元之間;售價*的10多元一斤,卻鮮有人問津。點擊“銷量排序”,多數顯示“0人付款”;銷量*的一款來自國營沙洋農場,也只有39人下單。“品質這么好的稻米,市場認知度不高,也賣不出好價錢,實在可惜!”省農科院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首席專家程建平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蝦稻”綠色生態的特性,在業界是公認的。水稻生長過程中產生的微生物及害蟲為小龍蝦提供充足餌料,而小龍蝦的排泄物又為水稻提供生物肥,優勢互補的生物鏈可減少田間施肥、施藥。“蝦稻”可以說是一種近乎天然的水稻。
7年前,潛江蝦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軍因看準了“蝦稻”發展前景,毅然投身這個產業。他表示:這些年做得比較艱難,希望政府在扶持“蝦產業”的同時,更加重視“蝦稻”產業發展,加大扶持和引導力度。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