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天漢大地,北依秦嶺,南屏巴山,發源于此的漢江橫貫其中,滋養著美麗富饒的漢中盆地。這里山富靈氣、水蘊詩意,良好的生態環境孕育著眾多獨具特色的區域農產品。漢中仙豪、漢中魔芋、漢中大鯢、漢中土蜂蜜、城固柑橘、佛坪山茱萸、留壩西洋參、洋縣黑米等綠色、有機、特色農產品名聲赫赫。截至目前,陜西省漢中市已擁有農業部地理標志登記保護農產品13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8個、工商總局地理標志證明商標17個。
“雖然漢中發展現代農業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但從發展現狀看,漢中的農產品影響力不夠、銷售量不大、附加值不高。”漢中市委副書記、市長方紅衛提出將“小農戶對接大市場”作為脫貧攻堅的有效手段,作為做大做強農業產業的重要抓手,打造農產品全產業鏈生態系統,加速推動農業現代化。
定謀畫,出政令。近年來,漢中市相繼出臺《漢中市做好小農戶對接大市場實施意見》《漢中市支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的實施意見》,為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明了方向,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規劃了路徑。寒冬時節,記者踏訪天漢大地,感受“小農戶對接大市場”在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中彰顯出的蓬勃活力。
抓產業,讓小農戶走向大生產
小農戶游離于生產資料市場和交易市場邊緣,在利益分配中處于弱勢地位,在市場交易中表現出不確定性高、交易成本高、交易效率低、投資回報率低的“兩高兩低”特點,小農戶無法有效對接大市場,成為現階段破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需失衡問題的首要矛盾。
為有效解決“小農戶無法有效對接大市場”的難題,漢中市采取“小農戶+N”的模式,引導小農戶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者農產品企業、農產品行業協會、產銷聯盟等),提高小農戶的組織化程度,促進小農戶向大生產轉變,對接大市場,擴大農產品銷售,有效規避農業生產風險,增加農民收入。
漢中市漢臺區宗營鎮郭灣村盛產李子,過去由于一家一戶分散種植,技術管理滯后,銷售渠道狹窄,經濟效益差。為提升李子產業效益,郭灣村于2016年成立了民忠專業合作社,將李子種植戶全部納入合作社,提供統一技術指導、培訓和銷售服務,并注冊了“郭灣李子”商標,進行標準化生產,批量對接商超,有效提高了李子的價值。
郭灣村村委會主任趙漢梅告訴記者:“以前,李子成熟*怕賣不出去,遇到市場不好,要么賤賣,要么爛地里,如今人人都知道‘郭灣李子’,價格從原來的0.5-1元一斤漲到1.5-2元一斤,去年全村李子增收近15萬元。”
郭灣村的變化是漢中市推進“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縮影。為進一步促進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小農戶走向大生產,漢中市出臺相關政策,對新帶動100戶、500戶、1000戶以上小農戶參與市場經營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企業、行業協會和產銷聯盟,通過金融、投資、項目等方面分檔予以支持。
強龍頭,以大平臺對接大市場
走進漢中市西鄉縣,漫山遍野的茶園,街頭巷尾的茶店,彌漫著濃濃的茶文化氣息。“一片茶葉,內連農戶,外接市場,龍頭企業架起了農民脫貧致富的橋梁。”陜西鵬翔茶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段成鵬說,“從茶葉基地到質量認證,從產品加工到產品宣傳,從市場開拓到品牌打造,在‘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各個環節中,龍頭企業起到了‘驅動大市場帶動小農戶’的重要作用,小農戶無法對接大市場,必須發揮龍頭企業的平臺帶動作用。”
漢中市圍繞茶葉、柑橘、魔芋等特色優勢農產品,加大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力度,并與國內外大型知名農產品企業合作,開發新產品,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根據企業綜合帶動效應,對企業研發、生產、市場開拓和品牌創建給予有效支持,并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對接資本市場,在每個特色農業領域發展不少于兩家的上市公司。力爭到2020年,產值5000萬元以上龍頭企業達到70家,產值過億元企業達到20家以上。
過去,漢中市南鄭縣茶葉種植戶只有春茶一季收入。隨著南鄭縣漢山茶葉有限公司紅茶生產線的引進,帶動了茶農采摘夏秋茶,采茶周期由過去5月上旬結束延長到了9月底,一畝茶園收入由過去1500-2000元增長到3000-4000元。“去年兩畝多茶園,春茶收入6000元,夏秋茶收入2200元。”南鄭縣青樹鎮馬鞍山村茶農何官德說。
從農田到餐桌,農產品要經過生產、加工、倉儲、銷售、配送等各個環節。漢中不僅積極發展全產業鏈的龍頭企業,重點在生產、加工、倉儲、貿易等產業鏈各環節上發展龍頭企業,不斷擴大規模、延長鏈條、提升影響力,從而帶動更多農戶增收致富,示范引領整個產業加快發展。
重展銷,在大市場建立大渠道
“酒香也怕巷子深。”漢中市把農產品走出去展銷、宣傳、推介作為“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重要抓手,樹立大市場理念,確定一線城市為漢中市特色農產品銷售的目標市場,著力打通與一線城市企業間的農產品交易渠道。
為鼓勵企業在一線城市拓展農產品營銷網絡,對在大城市設立漢中名優地產品牌店、展銷專柜(區),年銷售額達到10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經營主體,給予*性補助50%的房租,*不超過50萬元;對在重點出入境口岸設立漢中地產品牌展銷廳以及走出國門在境外開設營銷網點的企業也出臺了獎補政策。
去年8月24日,漢中市成立了農產品貿易協會,建立了產銷聯盟。據協會秘書長梁龍君介紹,協會產銷聯盟由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等全產業鏈的103戶農產品經營主體組成,覆蓋全市11個縣區和經濟開發區。去年11月18日,方紅衛帶隊參加漢中——深圳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特色農產品產銷對接暨重點合作項目推介會,重點推介糧油、蔬菜、土特產、水果、特色肉品等六大類上百種漢中有機綠色農產品,成功簽約項目54個,總投資380.29億元;其中特色農產品供銷合作項目17個,貿易額26.29億元。
目前,漢中市先后組織漢中特色農產品參加了陜西名優特色地產品上海展銷會、貴州中國酒博會、山東農商互聯大會、楊凌農高會等活動,漢中農副土特產、地方小吃、手工藝品深受消費者歡迎。積極與上海商會、蘇州商會緊密聯系,與上海、蘇州有實力的大型百貨商場、連鎖超市、批發商進行對接推介。同時,利用蘇陜合作,加快在對口幫扶的南通市建立農產品展銷渠道。
打品牌,把高品質賣出高價值
在漢中市南鄭縣電商產業園內,來自漢中各區縣的茶葉、木耳、香菇、土蜂蜜、中藥材等品牌農產品通過電商平臺賣向了千家萬戶。2017年南鄭縣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11億元,營銷漢中品牌農產品1.25億元。
“通過電子商務,農產品搖身一變成為品牌網貨,實現了溢價。”南鄭縣電商辦主任門禾說:“小農戶對接大市場,其實是農產品對接大市場。通過提高小農戶運用電子商務的意識,增強產品意識、分級意識、品牌意識,真正將農產品賣出有尊嚴的價格。”
近年來,漢中市以“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項目實施為契機,積極推進“農商互聯”快速發展,加大品牌農產品線上宣傳推廣銷售,促進農村電商產銷互動提升發展,建立“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線上平臺。
與此同時,漢中市積極實施農產品品牌引領戰略,重點將漢中茶葉、柑橘、魔芋、山野菜、臘肉、牛肉干、烏雞、天麻、香菇、木耳和野蜂蜜等名優農特產品進行精深挖掘,精細加工,質量認證,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區域公用品牌。
為進一步強化“漢”字品牌打造,鼓勵企業爭創省級*產品、陜西省*商標和*商標,并給予1萬-30萬元不等的*性獎勵,著力打造一批產品競爭力強、市場占有率高、影響范圍廣的企業自有知名品牌。同時,由財政出資加大對漢中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宣傳力度,不斷擴大“漢”字農產品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