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走在云南省昭通市永善縣黃華沿江一帶,隨處可見黃澄澄的柑橘碩果盈枝。田野間,人們三五成群忙著采摘果實;農家小院里、公路邊、集鎮上、郵局內,一箱箱甘甜的果實貼上“黃華”標識走出“家門”,遠銷北京、廣東、遼寧、江西、浙江、山西、四川等地。
從三百元到三十萬元的年收入
永善黃華,屬典型的金沙江干熱河谷地帶,光照充足、砂礫土質,大自然的恩賜賦予這里種植水果特天獨厚的優勢。黃華柑橘種植歷史由來已久,據黃葛社區沙田村民小組80歲高齡的劉達祥老人講,在他童年的記憶里,黃華紅桔就頗有名氣,土地承包到戶后,群眾干勁空前,種植面積大大增加。然而,由于長久種植后,品種漸漸退化致產量一年不如一年。為改良品種,1984年,他專程去到重慶柑桔研究所考察,通過現場觀摩,對比兩地氣候、土壤等條件后,引進了椪柑在黃華試種。這次引種,為黃華的柑橘產業發展帶來了生機。
“紅桔入口甘甜,但產量低、吃了容易上火。椪柑產量高,但甜味不夠,肉質不脆。”綜合個方面優、缺點,劉老引進的椪柑嫁接在了當地紅桔上。3年后,他的“試驗田”有了驚喜回報,色鮮、個大、肉嫩、核少、味美的新一代柑橘品種在黃華沙田悄然面世,很快走俏市場,消費者即興作詩稱贊:“此味只應白桔有,白桔只為黃華生”。因其特有的品種、口感,劉老欣喜地為之冠名“黃華白桔”。
嫁接成功后,劉老逐步將自家的10多畝老品種紅桔進行了改良,并毫不吝嗇地將發展成果與當地群眾進行分享。他一邊育苗供應,一邊向村子里比較精靈的人傳授嫁接技術,短短幾年間,“黃華白桔”在黃葛社區得到普遍推廣,種植面積擴展到1000余畝。
“沒種白桔前,沙田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家年收入不到三百元,現在*多的有近三十萬元,*少的也有五六萬元。以前沙田連初中生都很少,現在基本家家都有大學生。” 劉老說,種植白桔給沙田人民生產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金寨村生基坪村民小組,曾是黃華一個比較貧困的村落,村民涂孔全說,以前的生基坪全靠種植高粱、花生等抗旱作物維持生活,群眾靠天吃飯,三年兩不靠,廣種薄收,吃糧靠救濟,蓋房用茅草。涂孔全說。到2003年時,他們一家8口人的收入還不足千元。
靠山吃山 家門口大干特色產業
村看村,戶看戶。沙田人民種植水果致富的路子,深深影響著鄉鄰。從2003年開始,涂孔全逐步將自家的30畝承包地和20畝荒山荒坡種上白桔、紐荷爾、臍橙等水果。精耕細作下,他們一家很快過上了衣食無憂的小康生活。據涂孔全介紹,他家的50畝水果已投產一半,年收入二十五六萬元。不僅如此,涂孔全還牽頭組建了“永善縣金生泰專業合作社”,吸納黃華社區、朝陽社區、金寨村36戶溪洛渡電站庫區移民和金寨村7戶失地農民,種植水果300畝,目前,合作社投產水果面積150畝,年收入近百萬元。“種植水果后,山披綠了,環境改善了。走進果園,金燦燦的果實惹人喜愛,隨便背一背上街,收入就是幾百元。”述說著生活的甜美,涂孔全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
黃華人民生性勤勞、不甘貧困,類似劉達祥、涂孔全這樣的農村致富能人還有很多,在他們的示范引領下,許許多多群眾走上了靠山吃山,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快步邁小康的路子。
“目前,黃華鎮柑橘桔種植面積達6000畝,投產4000畝,產量650萬公斤,產值近8000萬元。” 黃華鎮黨委書記王擎說,未來幾年將以打造特色農業示范園為龍頭,以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抓手,采取“支部+協會+基地+農戶”模式,推動柑橘產業規模化、規范化、品牌化發展,力爭三年內建成全鎮萬畝柑橘示范基地。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