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年初,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面向低收入村選派70名科技專家,入村幫扶,任期三年。新年伊始,將再有20名科技專家奔向農村一線。
農科院一組數據顯示:一年來,帶動對接的44個低收入村實現節本增收近1200萬元,*對接的340戶低收入戶平均增收10%以上。*因村派人、分類施策、長效造血,科技專家們用腳步、真情和才智,助力低收入村脫貧摘帽。
找準“病灶”因村派人
*扶貧,選準干部是關鍵。44個低收入村,致貧原因千差萬別,2016年起,北京市農科院就對44個目標低收入村進行調研,找準“病灶”,因村派人。
房山區蒲洼鄉森水村,是一個藏在大山深處的小村莊。由于位置閉塞、經濟發展落后,村民們數十年來多以養蜂為生。雖說有背靠大山、植被豐富的天然條件,但這里的蜂蜜產值并不高。全村67戶常住農戶中,低收入戶足有40戶。
“是蜜蜂管理方式出了問題。”進村調研,農科院植物保護環境保護研究所副研究員徐希蓮給森水村“把了脈”。她發現,森水蜂農養蜂多靠經驗,不講技術。比如蜂群病蟲害原因沒診斷清楚,便憑經驗用了藥;有的蜂農甚至引進南方蜂群,忽略了南方蜂群耐寒性差、過冬死亡率高等問題。
依著徐希蓮開出的“方子”,森水村的蜂蜜產值創了新高。“以往一斤蜂蜜收購價15塊錢,今年統一漲了20%,達到18塊錢。而且,全年的人力投入還降了一大截。”一位蜂農說。
*滴灌分類施策
科技幫扶不局限于一個點,各方專家和科技資源組成“集團軍”,*滴灌、分類施策。
劉斌堡鄉下虎叫村,是延慶區一個偏遠的貧困村,61戶村民多以種植大田玉米為主要收入來源,靠天吃飯、雨養旱作。近年來,村子從種植業向鄉村旅游轉變,產業鏈各方面提升需求旺盛。去年年初,農科院分別針對村莊村落景觀、玉米種植、旅游食材供應三方面需求,派出草業中心、玉米中心、蔬菜中心三位研究所專家協同幫扶。
玉米中心副調研員王榮煥帶來抗旱抗病好、產量高、品質佳的玉米品種——京科25,上千斤免費高品質玉米種撒向農田;草業中心王慶海在對村落景觀現狀全面調查基礎上,制定了提升方案,在村莊民宿“山楂小院”里,3000余平方米荊芥、黑心菊、金娃娃、紫露草等別致的景觀植物盛放開來;蔬菜中心屈廣琪帶來示范蔬菜新品種42個,日光溫室、微噴灌溉設備建起來了,15戶蔬菜種植戶忙得不亦樂乎。
三位專家各從一點發力,帶來的是聚合效應。下虎叫迎來一撥撥城里人,他們賞著山景,品嘗著天然無公害的綠色蔬菜,邊吃邊夸。一年下來,對接的低收入戶實現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
立足產業造血幫扶
留下一碗水,還要打出深水井。科技幫扶不止于一個技術、一款產品,而是因村制宜闖出一條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農科院組織專家團隊,編制18個低收入村產業發展規劃,為低收入村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發展提供指引。
“借腦”發展,不如“送腦”發展,科技專家們還通過現場指導、新媒體遠程教學等方式,手把手教授農戶南瓜種植、西瓜栽培、茄子嫁接、棗樹管理等各方面技能,京郊低收入村的農業骨干與日俱增。
70名科技專家入村幫扶一年,成果斐然。新的一年,農科院將繼續選派專家,推進低收入村全產業鏈科技幫扶模式,助力本市打贏脫貧攻堅戰。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