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是寒冬,沈丘縣周營鎮馬營村的生態蔬菜大棚園區卻暖意融融。在一座大棚里,記者被眼前青翠欲滴的綠色景象所吸引:清新的瓜香沁人心脾,撲鼻而來,乳瓜身上還掛著濃密的小水珠,吃起來新鮮脆嫩美味極了。“這種秀珍小黃瓜,也叫水果黃瓜,現在隔天采摘*,可一直采摘到4月份,畝均效益可達3萬多元。”2月8日,正和幫工們采摘、包裝銷售的菜農王紅霞興奮地告訴記者。
王紅霞今年40歲左右,多年來一直在外地做服裝生意。正當事業做得風生水起時,她了解到有機蔬菜的巨大市場前景,便決定返鄉創業。2016年,王紅霞和丈夫韓峰流轉了馬營村400余畝土地。其中一半用來種植小麥、大豆等訂單糧油作物,一半建起了高端日光溫室和鋼架雙膜大棚,長年輪作種植、生產銷售長皮辣椒、小番茄、黃瓜、油麥菜等有機蔬菜。
“我們專門前往山東壽光取經學習這方面的技術知識,不僅引進了先進的水肥一體化智能設備、專用農資,還高薪聘請來了技術人員進駐生態蔬菜園區,全程指導日光溫室和鋼架雙膜大棚的建造、蔬菜育苗、定植和管理工作。”王紅霞介紹,蔬菜生產全過程采用從外地購進椰糠制成的有機肥料和專用生物農藥。同時,園區采用*新滴灌技術,通過滴管的分支管道將水、肥、藥直接作用于根部,克服了大水漫灌、費工費時、浪費水肥的現象。
在13號日光大棚里,技術員徐師傅正在細心觀察即將上市的紅色小番茄的生長情況。“我們園區種植生產出來的小黃瓜、小番茄和其他蔬菜,從培育菜苗入手,選擇*優良的品種和*先進的栽培技術,全部按照無公害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種植,生產出純綠色有機食品,以保證蔬菜質量和營養;從種植到生長期,不噴灑任何農藥,隨手采摘即可食用。”徐師傅告訴記者。
據了解,王紅霞的大棚生態蔬菜種植園區,一年能收獲三到四茬,一個棚年收獲新鮮蔬菜高達3萬斤左右,經濟效益可觀。
在實現自身創業增收致富的同時,蔬菜生態園區還帶動了周邊10多家貧困戶增收脫貧,摘掉了窮帽。當日,在此務工的村民們介紹說:“我們周圍的貧困戶、留守婦女都來這里打工,一年收入2萬元左右,錢也掙了,家里的小孩、老人也照顧了,真是兩全其美的事兒。”
聊起今后的發展方向,正在大棚里忙活的韓峰一旁插話:“今年下半年,我們計劃再建40個棚,發展集特色規模種植、養殖、觀光采摘旅游于一體的休閑農業,屆時一定會帶動更多返鄉農民工和大學畢業生共同創業。”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