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全市實施“三鄉”工程(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助力加快鄉村振興的關鍵環節,是新形勢下完善農村生產關系的重大舉措,是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2017年12月31日,市委、市政府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要求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必須高度重視,圍繞改革目標任務,做好責任分工,理清責任鏈條,擰緊責任螺絲,創新工作舉措,突出抓好集體資產清產核資、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清理確認、有序推進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積極推進集體資源性資產股份合作、探索賦予農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等五個關鍵環節,切實加快推進此項改革的落實落地,建立健全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構建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
武漢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涉及到15個區(不含東西湖區)的112個涉農街道(鄉鎮),共2075個行政村(包括“村改居”社區),其中中心城區(含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東湖生態旅游風景區、武漢化工區,下同)292個村、新城區(含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下同)1783個村。目前,全市已有295個村完成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其中中心城區234個,新城區61個,占比14.2%,取得階段性成效。
武漢市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從2004年全面啟動“三村”綜合改造開始,到2016年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意見》(武辦發〔2016〕28號),部署推進開展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已歷時13年。經歷了 “三村”(城中村、城郊村、園中村)綜合改造(2004-2011年)、“三權分置”改革探索(2012-2015年)、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制度改革全面推進(2016年至今)三個階段。
——注重頂層設計,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切實加強對本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的組織領導,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快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二是由分管副市長帶隊赴蔡甸區專題調研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深入研究蔡甸區前期試點工作的經驗和做法;三是市委、市政府的分管領導召開了全市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動員會議,對武漢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進行部署,要求各區成立相應的工作領導機構和工作專班,由主要領導親自掛帥,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已經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各中心城區也需進一步依法規范農村集體資產監管,實現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
——注重宣傳發動,引導基礎性工作全面啟動。全市先后對各區近200名工作人員開展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培訓,發放《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學習手冊,邀請省、市專家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政策以及基礎性工作如何開展進行分析和講解。多次在全市經管工作會上,部署全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提高了本市各級干部對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重要性、緊迫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形成了推進改革的良好動力機制和工作氛圍。
——注重改管結合,全面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一是統一認識,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二是進一步完善并豐富“三資”監管平臺功能系統,構建市、區、街(鄉鎮)、村四級連通的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平臺。三是建立“三資”監管長效機制,開展了“三資”監管專項治理和“回頭看”工作,整改問題6581個,充分體現了改革和管理相結合。四是探索了城市化與“三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壯大、自發的改革意識和自覺的改革設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利益與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等協同發展經驗,促進了城鄉統籌發展。
——注重典型引路,實現以點帶面。全市在2016年試點33個村的基礎上,繼續擴大全市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范圍。一是典型帶動。蔡甸區獲批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全市以此為契機,重點打造改革模式和經驗,初步對蔡甸區按集體資產特點形成的集體經營性資產量化型、集體資源量化型、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證量化型三種股份合作模式,并在全市范圍內進行推廣。二是試點優化。同步在江夏區鄭店街及大橋新區,新洲區陽邏街及邾城街,黃陂區灄口街、大潭辦事處及木蘭山風景管理處,武漢經開區(漢南區)軍山街及紗帽街等街道進行市級整街(單位)試點,深化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三是全面啟動“兩清”。新城區全面啟動開展農村“清產核資、清人分類、建立健全臺賬管理制度”等基礎性工作,中心城區(功能區)對已改革的“三村”的農村集體資產進行全面清理和完善,實行信息化管理。
——注重考核評價,逐步規范工作程序。一是圍繞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工作步驟為重點,開展逐項督導,依據年初確定的改革工作方案抓臺賬管理,做到目標任務、工作要求、關鍵措施、時間進度明明白白。二是充分發揮考核統攬各區進度形成拼搏趕超的氛圍,分別采取領導督辦、調研督辦、輿論督辦等方式,對癥下藥,專項推進。
——注重市場引導,把好農村綜合產權交易關。根據《武漢市農村集體資產資源交易和集體資金采購管理辦法》,細化了《武漢市農村集體資產資源交易和集體資金采購實施細則》,進一步規范了農村集體資產資源交易和集體資金采購行為,培育了專業化市場,提供社會化服務,確保各項綜合產權交易過程公開、公平、公正,加強農村基層廉潔建設,保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合法權益,促進農村集體經濟健康穩定發展。
——注重加快推進,確保改革目標任務完成。2018年-2020年是全市深化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關鍵階段。深入貫徹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武發〔2017〕24號)精神,市、區、街(鄉鎮)、村要按照既定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時間表和路線圖,把這項改革放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三鄉”工程的大局中去統籌謀劃,做好改革基礎性工作,不斷擴大改革覆蓋面,加快推進改革工作,確保改革目標任務的全面完成。一是強化保障。在加強區、街道(鄉鎮)農村經濟經營管理體系建設的基礎上,重點是要加大區級財政投入保障力度。建議按照省要求及借鑒外地經驗,對未完成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村,按每個村3萬-5萬元的工作經費進行預算安排,用于各村(社區)在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工作中發生的誤工費、會議費等相關費用,確保改革順利開展。二是抓好試點。在全面完成“兩清”工作目標的基礎上,重點是推進蔡甸全國整區試點改革,著力抓好江夏、黃陂、新洲、經開(漢南)區的市級整街道(單位)試點,完成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三是統籌推進。在重點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上,注重深化農村改革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協同性,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與全市正在推進的深化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宅基地“三權”分置、農房及土地經營權“兩權”抵押融資、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試點等有關改革有機銜接,發揮好改革的綜合效應,努力探索創新創造農村改革的“武漢經驗”“武漢模式”“武漢樣本”。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