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結構傳統、生產周期長,很多時候還需要“看天吃飯”。遇到一個有“錢景”的項目,資金周轉往往力不從心。如何緩解這一融資瓶頸?政策性農業擔保正在放大財政支農的政策效應。
記者了解到,重慶市農業擔保有限公司扎根基層調研,深耕三農,專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提供經營性融資擔保,支持農業產業發展,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得到款、用得起錢、用得好錢”。去年全年,共為全市近6000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近30億元信貸擔保,同期擔保量增長59%。
返鄉創業填補資金缺口
*偶然的機會,在外務工的城口縣高觀鎮村民向輝回到鎮里,借錢修建“森林人家”,做起農家樂生意。沒想到,幾番投入下來,向輝已掏空所有積蓄,再無資金購買所需的產床設備、種豬。萬分焦灼之際,他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填寫了融資申請,沒想到,才過幾天,就有重慶農業擔保的工作人員上門了解情況。僅兩周時間,他就拿到了50萬元的低成本擔保貸款,且沒有任何抵押,資金短缺的問題迎刃而解。
像向輝這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逐漸成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但他們往往會遇到“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的瓶頸。“我們要做農村金融的生力軍,延伸到*基層的農民身邊,充分了解農民的需求。”重慶農業擔保負責人表示,針對不同的經營規模,圍繞區域優勢,開拓和創新擔保產品,這樣才能讓金融服務農業更接地氣,真正幫助農民解決融資難題。
短鏈化、垂直化深耕“三農”
重慶農業擔保是成立于2006年8月,注冊資本金為人民幣11.38億元。統計顯示,去年全年,共計為全市近6000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近30億元信貸擔保,同期擔保量增長59%。
覆蓋面上,重慶農擔業務已進入了全市各農業區縣700多個鄉鎮、4000多個建制村。通過分公司駐地化管理,以鄉鎮、村社為切入點,公司建立起“10個區域分公司+3個農業綜合金融服務子公司+33個區縣農業部門聯絡站+441個鄉鎮代辦點”的立體式架構,打通服務“*后一公里”。
多元化服務提升“造血”能力
引入金融活水“澆灌”特色農業,促進產業提檔升級,信貸“輸血”正在向產業“造血”轉變。
“我們不僅提供綜合性金融服務,還要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在技術、管理、經營等方面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打造了“農哈哈”互聯網農業金融、“渝哈哈”精品農業電商平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業股權投資引導資金等,為項目提供農業資產價值評估詢、規劃設計和投融資項目建議方案等專項服務,還組建了重慶市現代農業品牌服務促進中心,承擔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運營推廣工作等。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