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麻江以前沒有藍莓,現在是中國南方*的藍莓種植基地縣,目前全縣種植總面積5.8萬畝。眼下正是藍莓種植的季節。麻江縣共和村,村民們正在藍莓基地修枝、除草,大家忙得不亦樂乎。
共和村,是一個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村。過去,在全村3229.5畝的耕地上,村民們種植的大多數是玉米、紅薯等經濟效益低的農作物,直到2012年,藍莓改變了共和村。“村里的藍莓種植規模從300多畝上升到4000多畝,2018年還要新增1000畝。現在說到種植藍莓,村民們積極性都很高。”龍山鎮共和村共和紅利合作社理事長楊勝洪告訴記者,共和村采取“合作社+專業大戶+貧困戶”模式發展藍莓產業。
麻江從1999年引種藍莓后,種植技術已日趨成熟,加上市場需求好,麻江農戶紛紛加入藍莓種植隊伍,并通過采摘體驗等方式帶動了鄉村的地方經濟。2012年,共和村種下了*株藍莓。靠著藍莓產業,該村的人均收入已經從2012年的4000元增加到2017年的9700元,貧困戶由2014年的414戶減到了今年年初的177戶。
“現在村民都搶著種藍莓。有勞動力的自己種,沒有勞動力的流轉給公司種。今年鎮上的藍莓新增種植面積2900畝,共和村就申請了1000畝。”龍山鎮鎮長吳艷介紹說,村民對藍莓很有信心。“以前種玉米累死累活也掙不了幾個錢,現在種藍莓,保守按照畝產400公斤來算,一般的藍莓果每公斤20元,采摘體驗可達每公斤50元,哪個不會算這個賬哦。我現在不僅種了100畝的藍莓,還開起了農家樂。藍莓就是我們致富的金果果。”種植大戶龍國本笑著說。
現在,麻江藍莓產業鏈條越拉越長,締造了麻江*具地域色彩的一張特色名片。依托藍莓產業,促農工旅融合發展,則是麻江將藍莓產業與脫貧攻堅有效鏈接的特色途徑。今年,結合“一減四增”產業結構的調整,該縣還將繼續擴大藍莓種植面積。同時,借著距凱麻高速公路下司站11.5公里、司辰公路穿村而過、藍莓滿山坡、清澈秀麗的羊昌河貫穿全村的優勢條件,該村的鄉村旅游也是紅紅火火。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