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2018三農發展大會在京召開。會上,武漢市副市長龍良文分享了武漢市的農業發展經驗。
龍良文表示,伴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不斷推進,武漢與其他城市一樣,面臨著大量的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山村寂靜凋敝、農房大量閑置、產業低效和一大批留守兒童和孤巢老人等問題。如何破解工業化城鎮進程中的發展失衡?如何有效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如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落實脫貧攻堅的戰略任務?是當前武漢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中亟需破解的重大問題,也是武漢市委政府一直在思考的重大問題。惟有深化改革,讓農業農村跳出舊有模式,為空口村、空心村注入新的強心劑,增添發展新動能,重新喚醒農村閑置資源,實現農村產業的轉型升級。
2017年初,武漢市委書記陳一新在江夏區小朱灣調研時,提出了“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后來歸納為“三鄉工程”,鼓勵引導支持工商企業家、新知識階層、在外成功人士和城市居民,通過利用農村空閑農房、土地等閑置資源,帶動農業、農村的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龍良文說,我們把“三鄉工程”作為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的重要抓手和平臺措施,作為推動三農發展的牛鼻子,作為促進鄉村振興的新引擎,堅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統籌謀劃。
一是在工作思路上破局。
堅持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市場運作、農民主體,依靠政府政策的引領,市場機制的活力、社會參與的助力、農民自身的動力共同推動,充分調動各方面要素資源投向農村,將農村閑置農房變為財富要素,將農村資源變為創富的資本,將農產品變為商品,將農民變為合作股民,將鄉村變為宜居創業的樂園,開辟以城帶鄉、以共促農、城鄉互動的現實路徑,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去年,武漢通過推進“三鄉工程”,回流農村社會資金達到160億元,是當年政府投入的7倍,比前年投入農村的社會資金實現了翻番,265家企業到農村參與“三鄉工程”。
二是在政策機制上創新。
對過去融合城鄉發展的舉措,進行系統集成,出臺了鼓勵市民下鄉的黃金20條,促進市民下鄉與脫貧攻堅戰結合的鉆石10條,打好四張牌,鼓勵能人回鄉、發展農業共享經濟,推進貧困村閑置集體建設用地試點,推進農產品加工發展辦法,以及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對“三鄉工程”的項目規劃、資金投入、創業扶持、技術培訓等方面給予支持,黃金20條中規定,對利用空閑農房、符合美麗鄉村建設條件的,市財政按每戶8萬的標準對基礎設施予以獎勵,對利用貧困村空閑農房、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市區財政分別按每戶不超過10萬元的標準,對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給予獎補。黃陂區杜堂村的葛天才,蔡甸區的許江等一批回鄉人員、回鄉企業代表當選為省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同時我們各單位、企業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大膽的創新舉措,增強對“三鄉工程”具體的吸引力,并有蔡甸區、勝天村打造網紅小鎮,從事網紅產業和文化創意的產業,免收一年租金,減輕企業成本達到50萬元,吸引了近30家從事音樂、陶藝、書法等文藝文化創意企業和近百名網紅。黃陂區勝天村規定,凡是在該村租房的市民,可享受該村勝天農莊和木蘭玫瑰園景點免門票待遇,免費為每戶提供100平米的菜地,并發放便民服務卡,為下鄉市民提供便捷服務,目前已經有23位市民獲“榮譽村民”稱號。這些政策舉措,對實施“三鄉工程”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是在政策支撐上強化。
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的力度,全市連續3年陸續投入62億元,對80個美麗鄉村和15個中心社區進行綜合改造水、電、路、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全面提升公共服務的水平,改善停車場、衛生廁所等配套設施,這些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成為市民、企業下鄉創新創業的*之地。
推進承包地的“三權分置”改革,全市50多萬農戶已全部完成了新一輪的產權登記,確權頒證,形成更加清晰規范的產權制度,讓農民更加安心、企業更加放心。
推進產權制度的創新。土地經營權的抵押,江夏區農房抵押改革試點、集體資產改革試點等成功經驗的復制推廣,在保障農民權益的同時,也為人人創業提供了融資支持。去年武漢為農業企業產權抵押融資達到了5個多億。
四是在政策服務上優化。
綜合農業、財政、建設、土地、環保等10多個市直部門和各區的力量,提升農業、農村的資金政策,形成服務活力。結合各村資源的稟賦、基礎設施條件、產業發展的現狀等進行科學指導,市委市政府堅持每月召開*現場推進會,市政部門各區聯系各行政村召開空閑農房信息對接會,動員村居委會和農村村委會開展結對共建,組織宣傳員進大學、工商聯、學會、協會宣傳,建立完善政府搭臺、企業市民唱戲、農民受益合作共贏的運行模式,運用互聯網+打造高效網絡的信息平臺,讓有空閑農房的農戶和下鄉意愿的市民、企業無縫對接。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