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汪功兵居住的兩間屋子旁,有一片樹林,用竹竿、網帶等圍著,那就是汪功兵的養雞場。
2月8日下午,天氣晴朗。記者來到汪功兵家,拜訪了這位遠近聞名的“雞司令”。
還沒和汪功兵說上幾句話,旁邊幾個等著買烏雞的顧客就不停地催促他。汪功兵一臉歉意地對記者說:“不好意思,快過年了,來買雞的人特別多。”說完,他就進到林子里逮烏雞。
汪功兵氣喘吁吁地在林子里鉆來鉆去,逮了好大一會兒,也沒逮著幾只雞。這時,他使出自己的“絕招”,嘴里吹著哨子,手里撒著雜糧,烏雞聽到“指令”紛紛向雞舍聚來,他笑著說,這樣“下手”就容易多了。
汪功兵今年44歲,是安康市平利縣城關鎮徐家壩村村民。早年因家庭貧窮,他16歲便外出打工。2003年,他與人合伙做絲網生意失敗,致使多年的積蓄血本無歸,還欠下大筆債務。2014年年初,因沒有安全住房,他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7年年初,眼看債務就要還清了,汪功兵準備攢錢整修家里的危房時,父親身患重病,花去數萬元醫藥費后去世。面對接踵而來的打擊和困難,汪功兵沒有絕望,而是靠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努力尋找著出路。
在與幫扶干部多次溝通后,汪功兵決定發展林下養雞。他想辦法籌集啟動資金,把自家的40多畝林地圈起來,還流轉了附近10多畝土地作為飼料基地,從外地引進了5000只烏雞苗,風風火火地干了起來。
為了干成一番事業,汪功兵省吃儉用,吃住都在養雞場,累了就在養雞場瞇一會兒,餓了隨便煮點面條應付。通過自己的刻苦鉆研和技術干部的悉心指導,養雞場逐步走上了正軌。2017年,汪功兵的養雞場收入超過5萬元。同時,借助分散安置政策,他還蓋起了新房,被評為安康市脫貧標兵。
汪功兵自己富了,始終不忘幫助過他的鄉親們。他成立了林兵種植養殖合作社,發展社員30多戶。在養雞場里忙碌的李宏坤說,他家的6畝土地,以每年每畝300元的費用流轉給了汪功兵;他在養雞場里打零工,領工資,把雞苗拿回家喂養還能掙點錢。
記者了解到,在平利縣城關鎮開展的“中華慈善日”捐贈活動中,汪功兵以合作社的名義捐贈了1500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