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農歷臘月廿三,驅車沿孝感市孝南區陡崗鎮集鎮來到沙畈村榮旺農民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基地,沿途人潮涌動,年味漸濃。基地內,卷心菜、小白菜、大蒜、紅菜苔等家常蔬菜綠油油一片,生機盎然。
“這是蝦池、那邊是螃蟹池,大棚里種的是草莓,旁邊是各類家常蔬菜,那邊的預留地計劃建一座健身館。”合作社負責人之一的鐘建學說起基地如數家珍。
今年42歲的鐘建學,是陡崗鎮沙畈村三組村民,從1992年起就在東北從事建筑工程承包,在外打拼20多年身家頗豐。眼看父親漸漸老去,孩子還未成年,放心不下家庭的他于2014年回到家鄉。
回鄉第二年,鐘建學便創辦了一家家庭農場。以此為基礎,經過一番深思熟慮,2016年他與同村要好的鐘榮軍、鐘雷波三人合伙組建了榮旺農民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
合作社初期流轉了沙畈村農戶308畝田地,每畝地每年給農戶流轉費700元。基地采取種植養殖相結合模式,種植有草莓、火龍果、獼猴桃,各類家常蔬菜等果蔬以及50畝水稻;養殖有螃蟹、小龍蝦及桂魚、草魚等淡水魚。
鐘建學算了一筆賬,合作社成立一年多來,已累計投入近300萬元。去年靠農家樂餐飲和水稻、龍蝦、螃蟹的產值,共計收益80多萬元,因基地還處于建設期,賺的錢又循環投入了進去。
此外,鐘建學幾人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聘請了村里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基地常年做工,每人每年可增收近3萬元;基地建設忙時,還聘請了三四十名村民在基地打散工,光去年務工費就支出了90萬元。
貧困戶楊海山是沙畈村六組村民,今年54歲,家里就他和80多歲的老父親相依為命。自家3畝田流轉給合作社后,每年有2000多元的收入,另外在合作社打工,每月工資2400元,年底再發點物資福利,每年收入有3萬多元。
“在這打工比種地輕松,每天還包三餐,日子比以前好過多了,蠻好。”采訪時,楊海山正劃著船在蝦池里堆肥,他對記者說。
“合作社會向著休閑農業和旅游結合的路子發展,健身館建成后對村民免費開放。到2020年,整個建成規模后,預計每年會有300多萬元的收益。”鐘建學對合作社的規劃和走向早有安排,對前景信心滿滿。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