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市場通過集合競價,形成的價格公開、透明,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未來市場供求預期,有助于農業生產主體、涉農企業等合理安排生產,獲取良好收益。
大商所穩步加快市場建設,積極研發上市與農業相關的新工具、新品種。目前,大商所上市的16個期貨品種中,有10個是農產品期貨,涉及糧食、油脂、畜牧、林業四大領域。2017年3月,成功上市國內*個商品期權——豆粕期權,為農產品風險管理提供了全新的工具。近期,生豬期貨獲中國證監會批準立項,將有助于進一步拓展服務“三農”的領域和范圍。
大商所積極探索服務“三農”的新方法、新模式。2014年以來,我們在“公司+農戶”“期貨+訂單”等模式基礎上,組織期貨公司與涉農企業合作,開展“場外期權”試點,幫助農戶和涉農企業管理價格波動風險,讓農民盡可能獲得相對穩定的收入保障。“保險+期貨”模式充分利用了市場機制,整合了保險、期貨等金融資源,將傳統農業保險的范疇拓展到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市場風險,也提高了政府支農資金使用效率。
下一步,大商所將加強一線監管,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加快推出玉米、雞蛋等農產品期權工具;推出農民種植、養殖收入保障計劃;探索國際化發展道路,推動形成全球客戶共同交易產生的、具有國際代表性和公信力的大宗農產品“中國價格”。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