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蹄、黃酒、豆腐干和狀元糕并稱上海楓涇古鎮(zhèn)的美食四寶。來到這里,若是想嘗嘗*地道的豆腐干,幾乎所有的楓涇人都會告訴你生產街長廊里沈娟林師傅家的手工豆腐干風味*為地道。近來,由于舊房改造,沈師傅把店鋪開到了鎮(zhèn)上的白牛菜場,豆子浸泡、磨漿、起漿、用濾布包裹、人工擠壓成形、切塊、多次鹵煮……沈娟林堅持用傳統(tǒng)工藝制作豆腐干已近30年,如今年逾半百的他仍然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守護著楓涇豆腐干制作的傳統(tǒng)技藝。
常言道“世上有三苦,打鐵撐船磨豆腐”。可見,這磨豆腐的行當是極為艱辛的。走進煙霧繚繞的工作間,室內外較高的溫差讓鏡頭表面蒙上了一層水蒸氣。冬天的廚間內非常暖和,工人們熱火朝天的工作自然是感覺不到室外的寒冷。但是到了夏天,廚間的溫度就會攀上45攝氏度,工作環(huán)境的艱苦可想而知。不能開空調嗎?原來毛坯豆腐干一經冷風吹過就會迅速變硬,影響接下來的工序和*終品質。
要制成上好的豆腐干,就得吃得苦中苦。每天早上5點多,沈娟林就要開始磨豆?jié){,而豆子需要提前一晚浸泡十二小時。做好豆腐后放入模具壓榨掉多余的水分,才能制作完成豆腐干毛坯,這一過程也需要8個小時。壓榨出的水分多了或者少了都會極大影響豆腐干的成型和口感,壓榨的時間完全根據沈娟林自己多年的經驗。之后,將切好的豆腐干毛坯放入開水煮1個小時,毛坯撈起晾干后,再加入秘制的鹵汁調料繼續(xù)煮。半成品放在大鍋中還需要悶上12個小時,美味的天香豆腐干才算真正完成。
同樣是手工豆腐干,為何沈娟林的豆腐干備受全鎮(zhèn)人的追捧呢?別人做1個小時就完成的工序,他花3小時去做,花的心思不同,口味當然也不同。早在30年前,沈娟林就已開始從事豆腐干制作,但生意一直不溫不火。
他對手工豆腐干制作工藝的真正“開竅”是因在1992年師承于一位本地的夏姓老先生,而始于清咸豐年間的“夏隆順”豆腐店正是楓涇豆腐干之所以能被稱為楓涇四寶的歷史見證。可以說,沈娟林是楓涇豆腐干傳統(tǒng)制作手藝的真正傳人。
與市面上常見的豆腐干相比,沈娟林手工制作的豆腐干小而扁方,以口感細膩、有韌性、有嚼勁,鮮甜適度而聞名市井。
這樣的豆腐干直接食用是佐酒佳品,若是作為烹飪的配料,無論是炒個素什錦還是燉紅燒肉,都會讓整道菜肴錦上添花。尤其是燉紅燒肉,因為豆腐干獨有的吸油特性可以使燒出的五花肉肥而不膩,而豆腐干則肉香撲鼻。
老楓涇人都知道,沈娟林家的豆腐干很搶手,想買一斤豆腐干,是需要早起*,早晨八點半去買?不好意思已經賣完了。如果要買得多,那就更要提前預訂。“家里五六個人一起制作1天的產量不足300斤,遠遠不能滿足顧客的需求。但這已經是我們當前規(guī)模下的生產極限了。”沈娟林說。
做了近30年豆腐干,*初的那群老顧客已經慢慢老去,而他們的兒女卻還在買他的豆腐干,兒女的兒女長大、建立了各自的小家庭后,保留著飲食口味習慣,仍舊來買他的豆腐干。他的顧客群體就如滾雪球一樣累積。在這些顧客的心目中,沈娟林的豆腐干才是真正的豆腐干,是從一輩人傳遞給一輩人的關于家的味道,也是“楓涇四寶”中關于“楓涇豆腐干”的經典代言。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