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又到番茄開始大量上市的季節,走進北京順義區木林鎮綠富農果蔬產銷專業合作社的溫室,只見工人一手拿著一塊分級板,一手拿著剛采收的番茄,迅速比對一下,然后放到身邊五個不同的紙箱中,五個紙箱的番茄從大到小依次排列,每個紙箱里的番茄都一般大小、一樣顏色。據合作社理事長聶海生介紹,這是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推廣的一種蔬菜分級技術,當天采收量較小時可采用這種分級板進行手工分級,每人每天可分選1500公斤番茄;采收量較大時就要使用分選機進行自動分級,一小時可以分選15000個。番茄分級人工成本折合每公斤約0.05元,銷售價格卻能提高20%以上。
蔬菜分級可實現優質優價
蔬菜作為鮮活農產品,不僅要具備營養、安全等內在品質,而且其新鮮程度、色澤、形狀、潔凈度、病蟲害、機械損傷、整齊度及可利用部分的大小等外觀品質也十分重要。
技術人員曾做過一個有趣的測試,發現蔬菜作為一種流通商品,具有“近墨者黑,近朱者不赤”的特性。以番茄為例,如果將20%的等外級產品與80%的特級產品混放到一起,*終消費者只能勉強認可為三等產品;如果將特級產品和等外級產品各一半混放到一起,*終消費者卻認為是等外品。
蔬菜的外觀品質主要是由品種決定的,但栽培管理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特別是溫度、光照、水、肥、病蟲害等管理不當極易導致外觀品質變差。比如黃瓜的彎瓜、大頭瓜、蜂腰瓜等;番茄的裂果、疤果、多心室果等。此外,產后流通過程中保鮮不當也容易造成蔬菜 “易容”變丑。
當然,適當的栽培措施也能改善蔬菜產品的外觀品質。比如采用套袋栽培技術,可以控制黃瓜、西葫蘆的彎瓜率不超過10%。
制定蔬菜等級規格標準(簡稱分級標準),是適應消費多樣化發展趨勢、滿足消費者不同層次需求、確保不同等級蔬菜合理利用,實現蔬菜優質優價,使效益達到*化的*重要一環。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制定、發布了幾十種蔬菜分級的國家標準、地方標準和行業標準,比如番茄、蒜薹、青花菜、大白菜、辣椒、萵筍、豆角、山藥、香菇、芥菜、馬鈴薯等。
無論是國標,還是地標或行標,都是推薦性的,不具強制性。至少在目前,蔬菜產品標準還不適合強制推廣。
蔬菜分級標準有哪些
不少生產經營比較規范的配送企業、生產基地和專業合作社,都制訂了蔬菜產品的企業標準,當然,這些標準主要還是以外觀品質為評價指標。
從去年開始,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針對蔬菜電商配送中存在產品無標可依的問題,著手制訂北京市電商蔬菜分級包裝的團體標準。
蔬菜分級標準通常分為等級和規格兩部分。在等級方面,每一種農產品原則上按照形狀、新鮮度、顏色、潔凈度、病蟲害及機械損傷等要求分為特級、一級、二級三個等級(也可以分為一級、二級和三級三個級別)。在規格方面,原則上分為大、中、小三種規格(也可以分為特大、大、中、小、特小五種規格)。下表是番茄分級標準的具體要求。
蔬菜分級的作用顯而易見
一是產品標準化、規格一致,有利于產品包裝、收購、貯藏、運輸及銷售。
二是等級分明,便于按質論價,實現優質優價,達到效益*化。舉個來自于現實中的例子,同樣是1000公斤的番茄,如果不進行分級就進行銷售,每公斤單價為4元,銷售收入為4000元;如果進行分級后再銷售,可得一級品600公斤、二級品300公斤、三級品100公斤,每公斤單價分別為5元、4元、3元,銷售收入為4500元。銷售收入增加了500元,增收12.5%。即使扣除人工成本費用,大約還有10%的增收。
三是對于某些可在不同成熟期采收的蔬菜,通過分級可使成熟一致的產品在同一包裝內,有利于貯藏保鮮。比如生熟番茄混雜一起,必然是以生催熟,縮短貯運保鮮期。
蔬菜分級在許多歐美國家早已是通行的做法,這與他們的銷售方式不無關系,大部分蔬菜都通過拍賣的交易方式銷售,制訂了全國統一的質量標準,按照質量等級進行產品定價。目前我國蔬菜產品并不缺少標準,但分級技術并沒有普遍應用,僅在部分配送企業、生產基地和專業合作社使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市場倒逼還未到來,當產品分級成為定價的主要依據時,經營者將會自愿通過產品分級來爭取更高的銷售價格。
蔬菜分級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
蔬菜分級機械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階段是按照重量、大小進行簡單分級,實際上就是按照規格分級;第二階段是在重量、大小分級的基礎上,采用三維視覺成像技術,可對產品表面顏色、形狀、體積、密度、瑕疵、表皮褶皺、腐爛等指標進行分級,目前主要應用于國內外一些生產規模比較大的產地;第三階段是在對重量、表面顏色、大小、形狀、體積、密度、瑕疵、表皮褶皺、腐爛等指標進行分級的基礎上,采用了內部品質無損檢測技術,可對產品的糖度、酸度、內部缺陷等生理指標進行分級,目前僅應用于一些生產規模較大、檔次較高的產品。
歐美國家的蔬菜生產專業化程度較高,單一品種的生產規模較大,便于采用加工流水線實現自動化分級。而本市蔬菜生產區域化、集約化與組織化程度較低,不利于形成單一品種的規模生產,難以采用機械化分級,這也是蔬菜分級難以普及的另一個主要原因。以番茄生產為例,一般規模的專業合作社和生產園區的栽培面積大約10畝,在采收高峰期的日產量約為5000公斤,即使采用國產的小型機械分選設備,大約只要1個小時即可完成分選。而這樣的產量高峰期每茬番茄只有五六天,大多數時間的日采摘量為1000多公斤,甚至幾百公斤,一年中的大多數時間設備都是閑置或派不上大用場的。為此,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的技術人員研發了番茄分級板。分級板標明了番茄的等級規格要求,設置了4個不同直徑大小的模型,將產品分成5種規格,可以按照等級規格進行產品定價;印制了5個不同著色程度的番茄原色圖,將產品分成5個成熟期,可以根據產品銷售要求,采收相應成熟度的產品。如用于長時間貯藏或長途運輸的番茄,可以采收變色期至成熟前期的番茄;用于短時間貯運的番茄,可以采收成熟中期至成熟后熟的番茄;對于完熟期的番茄,要求盡快上市銷售。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