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島平度東閣街道崔召社區大集格外熱鬧,平度呂劇團送戲下鄉的紅色大幕伴隨著呂劇經典大戲《龍鳳面》拉開了序幕。近年來,平度振興地方戲曲,充分利用當地劇團資源,讓戲曲走入百姓當中,僅2017年就送戲下鄉2100場。
一年送戲下鄉2100場
自去年進入臘月門,趕著集唱小曲聽大戲成了平度鄉村一道獨特的風景。“這些年大家日子過好了,村里啥都不缺就是缺幾分熱鬧,自從三四年前舞臺時不時搭到家門口,老的少的沒事就聚過來跟著老師唱兩曲,特別是一到年節,這一唱感覺消失好久的節慶味又回來了。”崔兆社區村民王兆仁聽完后很有感觸的說道。
老百姓的這份熱鬧感和參與感的背后,是平度近三年多來堅持“地方戲曲振興,文化繁榮惠民”的努力。僅2017年,平度就以2100場“送戲下鄉”活動為支點,撬動了分布于平度各鄉鎮的51家大小劇團演出資源,讓老百姓久違的家鄉調重新浸潤日常生活。
每年拿出500余萬元專項資金
近些年來,在現代傳媒技術的發展及村民生活方式的日趨多元的大背景下,曾經響徹鄉里、備受追捧的傳統戲曲日漸式微。平度境內10多個地方曲藝也未能幸免,受眾流失,專業院團平度呂劇院*困難時連續幾個月只能發幾百塊工資,其他民間劇團解散大半,多個流傳百年的地方唱腔更是瀕臨滅絕。2014年起,平度“振興鄉村曲藝計劃”正式開局。
近年來,平度每年拿出500余萬元財政專項資金獎補各類劇團和演出隊伍,使呂劇、柳腔、快板等傳統曲藝及明村鎮地瓜戲、田莊燭竹馬等地方表演形式的創作、演出環境得到極大改善。除此之外,在送戲下鄉推廣活動中,采用“政府全額掏錢、劇團負責演出、群眾免費看戲”的政府購買服務模式,在讓戲曲重新走近老鄉。
另一方面“造血”為本,“所有的文化產品想要盈利*根本的路徑都是以內容贏得觀眾‘注意力’,傳統曲藝要真正活起來也要堅持‘內容為王’”。平度市呂劇團團長崔海英對此深有感觸。
近年來,以平度呂劇團為代表的平度大小劇團在“演精”和“唱新”上深耕“內容”。“演精”的著力點在*的傳統劇目上。他們根據當代審美對《姊妹易嫁》、《豐收之后》、《小姑賢》等10余個經典劇目選段在舞美、服裝、演唱、現場伴奏等方面進行了“升級版精加工”,使演出更具觀賞性。“唱新”的發力點在新劇目編排上。
打造草根戲曲明星,讓戲曲“活”起來
“活起來”的地方戲如何避免“曇花一現”?平度曲藝借鑒了當下文化演出市場流行的‘粉絲’經濟,在戲曲偶像打造與粉絲培植兩端用力。“平度戲曲電視大獎賽”就是平度宣傳文化部門搭建的“造星平臺”。大賽吸引各劇種的能人走進演播室分組拼表演、拼編曲、拼觀眾緣、贏大獎,對優勝者及團隊還進行了后續專題報道及專場頒獎晚會,大賽讓平度呂劇團10多名演員堅持呂劇夢想的故事廣為人知,20多個民間莊戶劇團的30多個草根演員“走紅”,成為地方戲舞臺中深受老百姓喜歡的“臺柱子”。
戲曲偶像之“火”不滅還離不開與觀眾的持續互動。2017年,2100場戲不僅唱響了農村大戲臺,還唱到了農村校園和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每次演出結束,“偶像”演員們都會安排時間去附近中小學和村里文化活動場所,給孩子上一節曲藝課,和社區曲藝愛好者切磋一下演技,讓地方戲曲的種子在基層土壤中慢慢成長。2018年,平度計劃向市民推發40萬張文化惠民卡,其中進劇院聽曲子、跟劇院學曲子等文化消費項目持卡可以享受優惠。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