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剛過,鄭州市新鄭市薛店鎮丁莊村大片棗樹還未發芽。新鄭鄭銀村鎮銀行云港路支行信貸員劉建霞和同事趙曉衛穿過棗園,來到一處農家。
小劉是一名鄉村小額信貸員,她的服務對象全部是地道的農民,每天穿梭在田間地頭,她對鄉間的道路頗為熟悉。“新鄭是紅棗之鄉,這里的農民世代從事紅棗生產,這戶就是一個經營紅棗的客戶。”說話間,劉建霞已走進院門。
“叔,你們今年的貸款快下來了,有個手續需要你簽字。”劉建霞轉向院子里正搬著一箱“新鄭紅棗”的老人,像是稱呼自家親人。
老人叫劉松義,3年前籌辦紅棗加工廠遇到資金困難。“當時親戚朋友都借遍了,實在沒辦法,想著試試看,讓孩子到銀行去問問,沒想到成了老客戶。”老人說,那年*筆10萬元的貸款是他生意的啟動資金,“沒有那筆貸款,難說能發展成現在這樣。”眼下,劉松義的紅棗加工廠在村里數一數二,去年銷量100多噸,在城里買了新房,還有兩輛汽車。
加工廠是自家院子改造而成,包括紅棗自動篩選設備,紅棗晾曬清洗車間,院子東邊是烘干車間,為了晾曬采光,廠房由玻璃頂棚覆蓋。“當時貸款,還費了一番周折。”劉建霞說,當年老人的兒子找到她時,年齡不到25歲,達不到行里申請貸款的要求,后來經過協商,以他父親的名義,才辦理了貸款。“他家老父親在家負責生產,兒子長期在深圳跑銷售,過完元宵節就去深圳了。”信貸員要熟悉客戶的經營和家庭情況,多年工作積累,小劉對自己負責的30多個客戶了然于胸。“農民多數勤勞本分,總是想辦法盡快還款,從未出現過賴賬不還的。”
“剛下村的時候,可沒有這么輕松。”5年前,20多歲的劉建霞入職不久,剛走到田間地頭的時候,經常遭遇白眼甚至責難。“主動上門服務?還向貧困戶貸款?是不是金融騙子?”作為小姑娘,劉建霞掉過眼淚,但*終還是堅持了下來。
“農民脫貧致富,金融幫助不可少。”劉建霞說,近年來脫貧攻堅政策深入人心,懷疑的目光逐漸消失,新鄭市已有多家銀行開通了優惠農民和貧困戶的業務。“不僅如此,銀行還在今年3月8日行慶期間,為篩選出的5個貧困戶送去慰問金和慰問品。”
手續辦妥,劉建霞和同事正要離去,老人雙手捧出火紅的大棗:“閨女,路上吃。”一陣推讓后,劉建霞收下一顆,面帶微笑,走向下一個農家……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