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勢頭迅猛,在引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扶貧、促進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與此同時,農產品上行困難、農村基礎設施落后、電商專業人才稀缺等問題,仍然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農村電商的前進步伐。
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建設具有廣泛性的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礎設施,鼓勵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創新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新型農業產業模式,深入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加快推進農村流通現代化”,為我國農村電商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如何推動農村電商健康發展?如何真正使農村電商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在2018年的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圍繞這一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農村電商早已不再是陌生的詞匯,它從星星之火迅速蔓延為燎原之勢,成為新時代創新農產品交易方式、增加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電商發展更是勢頭迅猛,成為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電商扶貧已經覆蓋499個*貧困縣。僅以2016年為例,在阿里零售平臺上,來自貧困縣的活躍賣家超過33萬家,共完成了292億元銷售額。
201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互聯網+農業”,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那么,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農村電商怎樣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來助力優質農產品與大市場無縫對接?在2018年的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就此展開熱議,他們認為,農村電商還需要闖好“三關”。
1 闖品牌關:講好優質農產品品牌故事
“電商對‘黔貨出山’有很大的幫助,這些年,我們將電商與貴州傳統產業進行銜接,確實發生了很多變化。”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萬山鎮電子商務服務中心負責人華茜在全國兩會上講述了自己的電商故事。作為阿里巴巴農村淘寶的合伙人,華茜成立公司并申請商標,用市場化手段搜集當地特產,幫鄉親們把農產品賣出大山,其間交易量*時*內成功賣出3000斤米酒,合計1000余件,真正幫助當地鄉親解決了農產品賣難的大問題。
“我們本土的農特產品品質好,但因為老鄉們大多還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生產,體量不足以滿足市場需求。盡管通過電商打通了銷售渠道,可是供應卻跟不上了。”華茜說,農村地區對于特產的品牌意識偏弱,難以滿足城市消費者對品牌和品質的高要求。農產品主要還是集中在傳統流通市場,往往實現不了規?;a,檔次還是比較低。她希望政府多關注貴州等偏遠地區的農業企業,通過政策引導農村農特產品實現多樣化、特色化、規?;a。
全國人大代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長李文輝表達了同樣的看法。“電商對我們的幫助很大,我們那兒的特色產品羊肚菌供不應求。但是好東西要通過電商賣出去,還存在兩個問題。”李文輝坦言,一是優質農產品小而散,沒有形成規模,需要一個大的龍頭企業來帶動;二是特色產業還沒做大做強做出品牌。“千家萬戶的零星產業,抵御不了千變萬化的市場風險。因此,優質農產品要對接市場,必須要有產業作依托,有質量作保證,有品牌作支撐,形成拳頭力量,打入大市場。”
“我們中國的農村不缺好的產品,缺的是好的品牌故事。”全國政協委員、網易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丁磊對我們說,“對于一個地區來說,一定要學會講明白一村一特的優質農產品的來龍去脈,還要用特殊的包裝進行標識,同時農戶種什么、養什么都要順應消費升級需要,打造綠色、優質品牌農業,使農村的供給方和城市的需求方對接起來,才能真正把好的產品銷售出去。”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河北省委專職副主委范社嶺認為,農村電商發展,一定要注重提升電商產品的品牌效應。對此,他贊同在對接市場的過程中,農產品必須標準先行。他建議支持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無公害、綠色、有機等資質的申報認證,建立“二維碼溯源+農戶信用、監管+政府監管”質量管理體系,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
與往年不同,如今在優質農產品對接市場過程中,既會遇到假貨也會遇到價格競爭。有代表委員表示,破解這一問題的關鍵就是實行標準化生產,構建集約化、現代化的農業產業,鼓勵各地積極開展農產品特色品牌培育,讓好東西真正賣出好價錢。
2 邁人才關:打造專業的農村電商隊伍
“優質農產品如何對接大市場?我們經常說,一種農產品要種得好、賣得出、效益高。其中,賣出去是*難解決的。因為整個商業流通過程也是一門專業的學問,必須要由專業的電商人才來解決。”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武感慨道。
農村電商發展到現在,已經帶動了數萬農民增收致富。但是在農村,中青年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留守在農村的農民整體素質與農村電商的發展要求不相適應。可以說,農村依然缺少一大批優質專業的電商人才。
“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對于有效激活農村市場、推動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具有重大作用。然而,現在的農村電商還缺乏大批懂銷售、懂市場、懂技術的專業人才。”范社嶺建議,要大力培養和聚集農村電子商務人才。他建議,相關部委應該推動院校、扶貧辦及其他教育培訓機構制定中長期農村電子商務人才培訓計劃,建立農村電子商務人才教育培訓體系;同時要提高農民的信息素質,調動農民利用電子商務的積極性;要組織開展青年電商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評比*網商、農村電商網點和*人才,激發農村電商群體創業的內在動力。
全國人大代表、卓爾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閻志提出,要加大農村電商人才培訓和引進力度,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培養一批貧困山區電商創業人員;在大學生村官、選調生等人才的選取上,貧困山區要側重引入有電商專業背景且具備一定實踐經驗的人。
“農村電商發展需要專業人才,我們應該重點對返鄉創業農民工、大學生、退伍軍人等進行電商技能培訓,培育一大批互聯網時代的新型職業農民。”全國政協委員、民進湖南省委主委潘碧靈建議道。
除了鼓勵相關院校建立專門的培訓教育體系,培養留在農村的專業電商人才外,代表委員們還建議在政策上給予這些電商人才一定的傾斜和支持。范社嶺建議,要打破地域、行業限制,從社保補貼、醫保補貼、就業補貼等方面,制定和完善吸引外地高端電商人才到農村的鼓勵支持政策,引進電商專業技術人才。閻志建議,應該對貧困山區從事農產品銷售的電商免征稅費,對貧困地區從事農村電商等行業的個體納稅人免征增值稅、個人所得稅、教育費附加等稅費,對貧困山區從事農業電商的小型微利企業,提高年應納稅所得額上限,對企業所得稅實行優惠或減免。
3 過設施關:打通農村物流“*初一公里”
優質農產品能否賣得出,走出農村的物流“*初一公里”是關鍵。目前,物流仍然是制約農村電商發展的瓶頸。
數據顯示,我國農產品物流環節損耗較高,部分地區農產品物流成本占總成本的30%-40%,鮮活農產品物流成本更是占到總成本的60%,嚴重制約了農產品的流通。特別是農產品季節性強,運輸中更是造成大量的損耗。在2018年全國兩會上,丁磊不止*地感慨:“現在農產品電商*的一個問題,就是物流成本太高,迫切需要相關部門來重視解決。”
“發展農村電商,重要的遠不是‘賣貨’,而是搭建基礎設施。”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沈丘縣馮營鄉李寨村黨支部書記李士強建議,各級政府應該牽頭在各鄉鎮建立物流集散倉庫,避免各大快遞公司各自為政耗費資源重復建設,降低企業成本,真正實現物流公司下鄉。
范社嶺建議,要大力加強農村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建設,降低電商物流成本;要引導電商物流資源進行市場化整合,建設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提高冷鏈運輸能力;要支持郵政、快遞物流企業等合并成立專門的農村物流服務公司,建立分揀中心,統一登記,集中送遞,實現集約化、規?;洜I,降低成本,提高經營效益。
在重慶市江津區上線的“菜鳥橙運”是目前國內*鄉村物流線路共享系統,其利用大數據進行智能派單,實現了“車找貨、貨找車”,構筑起了大進大出的農村電商物流新格局。對此,全國人大代表、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謝德體建議,農村電商發展要全方位構筑起完整而開放的倉、配、客、售全供應鏈一體化服務體系;多方式建設縣域智慧物流網絡平臺,助推農村電商物流統一配送;多渠道整合縣鄉村三級物流供應鏈網絡,擴大農村物流通達范圍;多手段推動農村電商與智慧物流協同發展,提升物流市場競爭力。“只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全力打造農村‘智慧物流’供應鏈體系,才能全面、徹底地解決農村電商物流‘*初一公里’的難題,*終使優質農產品盡快對接大市場。”謝德體說。
農村電商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包括交通、水電網和物流設施,還包括電商平臺的建設。在這一點上,代表委員們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潘碧靈建議,在國家層面加大政策、規劃與愿景的制定,引導京東、淘寶、天貓等國內大型電子商務企業走進深度貧困地區,建設農村電商平臺或搭建深度貧困地區優質特色農產品館,幫助他們做好招商引資引智工作,吸引更多的電商企業、電商人才和相關產業進駐發展平臺,加快深度貧困地區電商發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