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為確保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白城市以生態農業為突破口,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題,堅持穩扎穩打、*發力,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在高起點上實現了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穩中增效、穩中向好的目標。
種植結構不斷優化,糧食產量穩步提高。2017年,全市糧食總產量繼續穩定在120億斤以上;農民年人均收入達到9000多元,同比增長8%。通過優化種植結構、堅持綠色發展、推進特色種植基地建設,使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實現了新提升。2017年,白城市籽粒玉米面積減少120萬畝,全市糧改飼、雜糧雜豆及特色經濟作物、水稻面積大幅增加,其中,水田面積增加45萬畝,躍居全省*。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利用鹽堿地和退化草原,規模化種植燕麥面積突破16.3萬畝。通過“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全市特色作物種植面積達608.5萬畝,超額完成500萬畝的目標任務。
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不斷提升。金塔現代農業產業園、中加國際燕麥產業園、雛鷹生豬產業園等一座座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區的建成,金塔集團、益海嘉里、雛鷹集團、飛鶴乳業等一批行業領軍型企業的崛起,雛鷹400萬頭生豬、吉西300萬只肉羊、飛鶴50萬只奶山羊、首農2.5萬頭奶牛、牧原300萬頭生豬、陽春羊奶150萬只奶山羊等一批重點項目的落地,白城弱堿大米、白城燕麥、白城綠豆等區域公用品牌的打造,為農業大發展、快發展夯實了牢固的基礎。全市注冊農民合作社11244個、家庭農場4256個、專業大戶3500個、農業企業1500家,拉動全市農村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310萬畝,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崛起和逐步完善的土地流轉市場服務體系,使適度規模經營水平達到新高度。各地依托項目建立了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僅去年全市農村土地流轉面積就達194.7萬畝,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335.4萬畝,占農村集體耕地面積的33.6%。
棚膜經濟和庭院經濟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增長點。以城市周邊五個棚膜產業聚集區和主要公路沿線棚膜產業帶為引領,2017年,全市棚膜經濟總面積達13.59萬畝,發展庭院經濟12.7萬戶,棚膜經濟全年可實現產值21億元。
農村新產業帶動效應顯現。以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子商務為帶動,2017年,全市共選定20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點,大安市被列為全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試點縣;市郵政公司成立了白城市農產品電子商務運營中心及O2O體驗館,市農委協助郵政積極組織80戶企業積極入駐郵樂購·白城館;培育了洮寶團隊等一批農村電商隊伍。目前,全市建立農村淘寶服務站89個,云農場服務站190個;通過“龍頭企業+貧困戶”和“合作社+貧困戶”兩種模式,使210戶企業、390個合作社直接參與產業扶貧。
農村社會化服務支撐效果明顯。2017年,全市共使用國家購置補貼資金1.3億多元,購置農機具7000多臺,受益農戶達5700余戶。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78.94%。在科技培訓上,開展了“千名農村基層干部大培訓”活動,對全市919個村黨組織書記和83個縣鄉農經管理部門領導進行了全員培訓。通過農業管理人員、農技人員培訓班,先后培訓管理、農技、農民6萬余人。各類農業保險業務的廣泛開展,也為農業發展、農戶抵御風險提供了有力保證。
農業農村改革不斷深入。土地權確權工作方面,全市農村土地確權外業實測工作基本完成,累計完成910個村的實測任務,占村總數的99.02%,862個村完成了確權歸戶公示工作。在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中,積極推進洮北區中興村、通榆縣陸家村兩個省級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村工作,目前,試點村已經初步建立現代產權制度。在推進農墾企業改革中,對全市14戶農墾企業開展了調研,摸清了全市農墾現狀,正式啟動了農墾國有土地確權工作。
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改善。按照“干凈、整齊、規范、配套、美觀”的10字方針和“整體推進、分類實施、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16字原則,全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啟動農村人居環境改善8項重點工程,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并把生態移民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重要載體,既解決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問題,又推動縣一級探索集中建設新居、原有建設用地還田增收、以土地增減掛鉤擴展新的財源。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